[1]安德烈·巴赞.作者策略[A]. 吉姆希里尔.电影手册:1950年代:新现实主义,好莱坞,新浪潮[C].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85.
[2]李振广.当代台湾政治文化转型探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215.
[3]黄怡玫,曾芷筠.不曾遗落的梦[M] .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10:98.
[4]郑秉泓.台湾电影爱与死[M].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10:24.
[5]方南菲.国人谁识赛德克——叶舒宪谈《赛德克·巴莱》[N].中华读书报,2012-07-25(5).
[6]韩福东.我为什么要亲日仇日——专访《塞德克·巴莱》的导演[J],南风窗,2012(10):88.
[7]张之薇.信仰的切入——魏德圣与“塞德克·巴莱”的灵魂对话[J].艺术评论,2012(6):84.
[8]吴冠平.骄傲的塞德克·巴莱——魏德圣访谈[J].电影艺术,2012(3):54.
[1]黄钟军.华语电影大格局下台湾电影的特殊品格探讨[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2):55.
[2]陈林侠,周露霞.当下台湾电影中的自然、黑帮与音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5):75.
[3]袁庆丰.当代台湾电影进入大陆社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冲击——以2002年的《台北晚9朝5》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2):71.
[4]陈 娟.台湾新青春电影:类型的深化与影像构建[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3):122.
[5]李丹舟.论都市地景与电影美学的二元互动
——以台湾宝藏岩历史聚落的影像空间呈现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