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美]张英进,(著)苏(译).娼妓文化与都市想象: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协商本文原名Prostitution and Urban Imagination:Negotiating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in Chinese Films of the 1930s。(上)[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1):57-63.
点击复制

娼妓文化与都市想象: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协商本文原名Prostitution and Urban Imagination:Negotiating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in Chinese Films of the 1930s。(上) ()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1年01期
页码:
57-63
栏目:
影视文化
出版日期:
2011-02-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作者:
[美]张英进1(著)苏2(译)
1.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中国研究中心;2.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北京,100872
Author(s):
-
关键词:
中国电影都市文化娼妓想象公共领域私人领域
分类号:
J905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主要探讨了性和道德这两个因素与中国电影的关系。在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及电影作品中,妓女曾经是都市想象的焦点。对某些“无法表现” 的人物(即名声不好、命运不好的妓女)的公众表现,为电影制作者开辟了非常具有争议性的空间,如精英知识分子的道德伦理观往往遭到大众中一部分人及时行乐或窥淫倾向的挑战。以当下的中国电影为参照,文章指出了一个颇有意味的现象,即电影对妓女的表现,在经历了从20世纪20—40年代对街头妓女悲惨生活的同情之后,转向20世纪80—90年代对高级妓女风花雪月生活的再次发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贺萧现代化的性,性化的现代:20世纪初上海的娼妓文化(Modernizing Sex, Sexing Modernity: Prostitu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A]克里斯汀·K吉尔马汀(Christine K Gilmartin),贺萧,罗丽莎(Lisa Rofel),泰勒·怀特(Tyrene White)性别中国:女性、文化与国家,Engendering China: Woman, Culture, and the State[C]麻省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94:147-174
[2]顾璇(Sue Gronewold)美丽尤物:1860-1936年间的中国娼妓文化(Beautiful Merchandise: Prostitution in China, 1860-1936[M]纽约:Haworth Press,1982:36
[3]何基久(Virgil Kit-yiu Ho)在广东卖笑:民国初期的娼妓(Selling Smiles in Canton: Prostitution in the Early Republic)[J]东亚历史(5):107-127
[4]安克强(Christian Henriot)清末民初的上海名妓(1849-1925)[Chinese Courtesans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Shanghai(1849-1925)][J]东亚历史(8):51
[5]安克强“从夺目的王位到耻辱之位”:重新考察上海妓女(1849-1949)[J]现代中国,1996(2):133
[6]贺萧一个回应[J]现代中国,1996(2):164-169
[7]上海通社上海研究资料[M]台北:中国出版社,1973:578-608
[8]威廉·罗斯罗(William Rothman)《神女》:反思东西片的情节剧[A]维莫尔·迪萨内亚克(Wimal Dissanayake)情节剧与亚洲电影[C]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1993:65-68
[9]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不真实的城市:华兹华斯、波德莱尔、查特曼、艾略特与威廉姆斯作品中的都市人物形象[M]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90:9
[10]伯恩海默(Charles Bernheimer)名声不佳的人物:描绘19世纪法国的娼妓文化(Figures of Ill Repute: Representing Prostitu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M]麻省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89:5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苏涛.《新少林寺》:大片时代的武林神话[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2):47.
[2]刘海波.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四个向度与四种力量[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5):50.
[3]范志忠,吴鑫丰.2010年中国电影创作热点与争鸣[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2):71.
[4]孙燕.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与文化命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6):77.
[5]王艳云.从《建国大业》看文化创意 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启示作用[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1):57.
[6]范志忠,任晓烨.2009年中国电影创作争鸣述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2):75.
[7]尹鸿,张建.全球多元电影格局与中国电影的文化建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5):54.
[8]陈瑜.中国类型电影研究的几个问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5):61.
[9]苏涛.主流意识形态·艺术·商业[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6):67.
[10]徐文明.早期中国报刊电影广告中的 古典诗词运用及其多重影史认识价值[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2):58.
[11][美]张英进/著苏涛/译.娼妓文化与都市想象: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协商(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2):94.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张英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译者:苏涛,男,讲师,博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