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9
[2][美]保罗·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M] 熊澄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1
[3][英]尼克·史蒂文森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7
[4]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82-86
[5]杨煦生失魅时代的超越之维[J]读书,2009(6):89-96
[6][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4
[7]陈龙媒介全球化与公众媒介素养结构的调整[J]现代传播,2004(4):26-29
[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81
[9][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2
[10][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6转引自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23
[11][美]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68
[12][美]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化的途径[M]董洪川,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75
[1]廖峰.媒介素养与网络传播“把关人”的颠覆与超越[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1):102.
[2]廖玉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减少电视负面影响[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1):107.
[3]陈维.大学生媒介素养及其在信息共享空间中的建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2):101.
[4]朱鹏.媒介素养教育:中山市素质教育的新课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3):93.
[5]余玉.关于农村受众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3):31.
[6]蒋谢尔.新媒体事件:“网络最优化”倾向与
“公共领域”建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5):34.
[7]王淑华.媒介“减权”·网络恐惧·自我区隔
——杭州家政女性的媒介接触和使用实践分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01):128.
[8]王 珏.公共事件中青年媒介素养的典型表现与形成机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