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董卫民.德布雷视角下杭州大运河图像书写与地方再现——从“南巡图”到摄影“写真”[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3,(06):39-48.
 DONG Wei-min.Image Writing and Local Reproduction of Hangzhou Grand Canal Under Debray's Vision:From “South Tour Picture” to Photography “Photo”[J].FUTURE COMMUNICATION,2023,(06):39-48.
点击复制

德布雷视角下杭州大运河图像书写与地方再现——从“南巡图”到摄影“写真”()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3年06期
页码:
39-48
栏目:
文化传播
出版日期:
2023-12-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Image Writing and Local Reproduction of Hangzhou Grand Canal Under Debray's Vision:From “South Tour Picture” to Photography “Photo”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3)06-0039-10
作者:
董卫民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Author(s):
DONG Wei-min
关键词:
“中介体”媒介 德布雷 拱宸桥 遗产传承
分类号:
G206.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法国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认为,媒介是联系特定场景、到达特定目的的中介过程或物质载体,通过记忆媒介代际传承和对话建构不同文明形态。杭州大运河图像书写既是本土经验的视觉载体,又饱藏地方身份认同的集体记忆。杭州大运河图像书写以地方的“社会—历史”经验符号表征为文化内容,以绘画写实和摄影术为技术依托,为当下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再现提供了阐释依据。文章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为考察对象,结合德布雷媒介思想相关表述,考察从康、乾“南巡图”到近代摄影术“写真”中,杭州大运河图像书写在当下地方再现和遗产保护中的媒介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法]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学引论[M].刘文玲,陈卫星,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30.
[2][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0.
[3][美]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M].王志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44.
[4][法]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学宣言[M].黄春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7.
[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5636.
[6]徐吉军.杭州运河史话[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188.
[7][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
[8][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修订版)[M].丁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8.
[9][法]雷吉斯·德布雷.普通媒介学教程[M].陈卫星,王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4.
[10][清]沈德潜.西湖志纂[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25.
[11]沈弘.城记·杭州:1793-1937遗失在西方的杭州记忆[M].北京:时代华文出版社,2019:2.
[12]仝冰雪.中国照相馆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375-377.
[13]唐洪庆.杭州城市早期现代化研究(1896-1927)[D].浙江大学,2009:102-104.
[14][美]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何道宽,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5.
[15]尹吉男.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341.
[16]王朝闻,邓福星.中国美术史(10)[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9.
[17]单国强.中国美术史(明清至近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70.
[18]胡适.易卜生主义[J].新青年,1918(6):4.
[19]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2.
[20]蔡禹龙,汪林茂.运河边的租界——拱宸桥[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12.
[21][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84.
[22]戴宇辰.媒介化研究的“中间道路”:物质性路径与传播型构[J].南京社会科学,2021(7):102-112.
[23][德]约恩·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M].綦甲福,来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2-23.
[24][美]巫鸿.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M].肖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69.
[25][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34.
[26][美]W.J.T.米歇尔.图像何求?——形象的生命与爱[M].陈永国,高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xii.
[27][美]W.J.T.米歇尔.图像学[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51.
[28][美]纽曼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18.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清末民初杭州大运河文化现代性转向与跨媒介书写研究”(Z413Y20305); 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项目一般课题“二十世纪前半叶浙籍摄影家研究”(21NDJC115YB)。
作者简介:董卫民,男,主任编辑,博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