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潘祥辉,王学敏.中国共产党报刊名称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1919—1956)——一项基于党报党刊名称数据库的分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3,(05):2-13.
 PAN Xiang-hui & WANG Xue-min.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Internal Logic of the Names of Communist Part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1919-1956)——An analysis based on thename database of Part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J].FUTURE COMMUNICATION,2023,(05):2-13.
点击复制

中国共产党报刊名称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1919—1956)——一项基于党报党刊名称数据库的分析()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3年05期
页码:
2-13
栏目:
红色传播
出版日期:
2023-10-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Internal Logic of the Names of Communist Part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1919-1956)——An analysis based on thename database of Part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3)05-0002-12
作者:
潘祥辉王学敏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Author(s):
PAN Xiang-hui & WANG Xue-min
关键词:
党报党刊 命名 政治符号 话语实践 历史演进
分类号:
G219.29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党报党刊的命名是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刊名称折射了党的新闻理念和革命斗争的历史。统计显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到1949年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再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前后创办了4800多种党报党刊。这些五花八门的报刊名称,构成了一个重要的“话语网络”。对报刊名称数据库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报党刊呈现出不同的命名特征,有着不同的“关键词”。总体而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报党刊的命名呈现出强烈的革命性和斗争性色彩,名称的构成较为灵活和多元。1949年后,报刊名称的数量减少,多样性消失,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党报党刊基本形成了较为整齐划一的以行政区划或政治界别来命名的报刊体系。党报党刊的名称及其演变既受到政治逻辑的影响,也受到宣传逻辑的支配,呈现出鲜明的与时俱进的特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保军.论当代中国“党媒”理论体系的构建[J].新闻界,2021(1):16-2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选编(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6:417-418.
[3]立三.党报[N].红旗,1930-5-10.
[4]Bernhard, J.(2007). Porcupine, picayune, & post: How newspapers get their names. Columbia: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5]潘祥辉,王学敏.中国共产党报刊命名中的符号景观考察(1919—1949)[J].新闻大学,2022(12):1-14+121.
[6]钱承军.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报刊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9:3.
[7]李永璞,林治理.中国共产党历史报刊名录(1919-1949)[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77-85.
[8]傅柒生.红色记忆 中央苏区报刊图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11:55-60.
[9]《中国报刊大全》编辑部.中国报刊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6:99-108.
[10]黄河,张之华.中国人民军队报刊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6:1.
[1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205.
[12]方晓红.中国新闻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04-205.
[13]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49.
[14]张济顺.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44.
[15]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21.
[16][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M].陈周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18.
[17]陈独秀.敬告青年[N].青年杂志,19151(1):1.
[18]袁光锋.“解放”与“翻身”:政治话语的传播与观念的形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5):44-59+126-127.
[19]刘云,吴水弟.中央苏区宣传文化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54.
[20][美]林亨特.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M].汪珍珠,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0.
[2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 上 1921-1949[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0:135.
[2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7.
[23]林之达.中国共产党宣传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13,141,161.
[2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90.
[25]朱清河,王青.“全党办报”与“群众办报”的历史缘起与逻辑勾连[J].国际新闻界,2021(5):142-157.
[26]李宗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研究[D].南开大学,2013.
[27]李冉,邹汉阳.党性、人民性的话语起源与行动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5):38-44.
[28]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61.
[29]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1950-1956)[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319.
[30]叶再生.中国近现代出版通史(第二卷)[M].北京:华文出版社,2022:1-17.
[31][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62.
[32]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32-234.
[33]《劳动界》出版告白[N].民国日报,1920-8-17.
[34]汉俊.为什么要印这个报[N].劳动界(第一册),1920-8-15.
[35]顾海良,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31.
[36]一大回忆录[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0:55.
[37]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9.
[38]韩素梅.国家话语、国家认同及媒介空间——以《人民日报》玉树地震报道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1(1):48-53.
[39]吴果中,刘晗.中国共产党新闻出版事业“人民本位”的视觉体系——由多种《人民画报》的命名所引起[J].出版发行研究,2021(10):100-106.
[40][美]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睿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6.
[41]吴廷俊.中国新闻事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21.
[42]周勇.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108.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潘祥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学敏,女,博士研究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