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包鹏程.中国符号理论视域下的传统节庆节目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1,(06):99-105.
 BAO Peng-cheng.On Traditional Festival Progra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Symbol Theory[J].FUTURE COMMUNICATION,2021,(06):99-105.
点击复制

中国符号理论视域下的传统节庆节目研究()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1年06期
页码:
99-105
栏目:
影视艺术
出版日期:
2021-12-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On Traditional Festival Progra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Symbol Theory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1)06-0099-07
作者:
包鹏程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Author(s):
BAO Peng-cheng
关键词:
中国符号理论 节庆节目 符号结构
分类号:
G12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中国节庆历史悠久,也积淀了大量独特的文化符号,传统节庆节目自然成为这些文化符号传播的重要载体。文章尝试从中国符号理论视角研究传统节庆节目的符号和符号结构。符号中的能指、对象和解释者关系,其实也体现了中国符号中的形/名、言/意、物/我关系; 《易经》中的二元对立、多极结构以及推理结构作为“原结构”构成了节庆节目的基础,而“轻柔杂色”“天人合一”结构方式体现的是节目的独特结构。文章的论证过程,注意了中西符号理论的互证和互释,以此进一步强化理论的互融性、系统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英]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
[2]王文章.中国传统节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5.
[3]张骁鸣,陈晓莹.传统节日的符号学研究:框架重构与案例试析[J].旅游学刊,2017(11):26-40.
[4]赵毅衡.中国符号学六十年[J].四川大学学报,2012(1):5-13.
[5]丁和根.中国大陆的传播符号学研究:理论渊源与现实关切[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6):79-84.
[6][英]伯杰.媒介分析技巧(第2版)[M].李德刚,何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
[7]王铭玉.语言符号的意义[J].外语学刊,2002(4):24-28.
[8]杨赛.中国符号的困境与突围——对中国古代符号理论的整体考察[J].中国文学研究,2006(1):8-11.
[9]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1.
[1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0.
[11]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9.
[12]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38.
[13]隋岩,姜楠.能指丰富性的表征及新媒介的推动[J].现代传播,2013(6):11-15.
[14]央视猴年春晚大气魄:中国精神+中国文化[EB/OL].http://www.cctv.cn/2016/02/08/ARTImnqPSyQbTMO1GlaYfD xr160208.shtml.
[15]黄霖.文心雕龙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32.
[16]胡经之.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三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0.
[17]李廉.《易经》的辩证符号系统[J].南京大学学报,1990(3):58-63.
[18]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包鹏程,男,教授,博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