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赵红勋,陈 霞.角色认知与关系建构: 青年游戏实践的社会交往研究 ——基于《王者荣耀》游戏玩家的学术考察[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1,(06):50-57.
 ZHAO Hong-xun & CHEN Xia.Role Cognition and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On Social Interaction in Youth's Game Practice with a Case Study of "Honor of Kings"Gamers[J].FUTURE COMMUNICATION,2021,(06):50-57.
点击复制

角色认知与关系建构: 青年游戏实践的社会交往研究 ——基于《王者荣耀》游戏玩家的学术考察()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1年06期
页码:
50-57
栏目:
智能传播
出版日期:
2021-12-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Role Cognition and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On Social Interaction in Youth's Game Practice with a Case Study of "Honor of Kings"Gamers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1)06-0050-08
作者:
赵红勋1陈 霞2
1.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2.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Author(s):
ZHAO Hong-xun & CHEN Xia
关键词:
青年群体 游戏实践 社会交往 《王者荣耀》
分类号:
C912.1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在媒介化的知识观照下,游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玩耍/消遣性工具或手段,而是成为黏合着传播意义的媒介形态。在游戏的媒介化阐释中,社会交往属性被优先置于突出的“显要性”位置,并恰切地映射于青年主体的话语实践之中。以现象级手机游戏《王者荣耀》的青年玩家为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考察其游戏实践中的社会交往表征及其影响,为理解青年的游戏实践提供一种社会认知与批判思考。研究发现:青年游戏实践中的社会交往涵涉了自我交往、人际交往和群体交往等三重维度,既在符号性的想象性互动中深化了对游戏角色的认知,又在多元主体的对话、沟通与互动中对社会关系进行了意义的重构; 借由游戏形式进行的社会交往,不仅构筑了游戏的流行化趋势,深化了青年群体的文化认知,而且在“依赖”与“沉迷”的现实境况中加速了青年重构社会实践的进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70.
[2]艾媒大文娱行业研究中心.2019—2020年中国移动游戏行业年度报告[EB/OL].https://www.iimedia.cn/c400/70593.html.
[3][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9.
[4][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的游戏要素研究[M].傅存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
[5]刘瑞儒,符永川,任锁平.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特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7):47-53+60.
[6]孙秀丽,黄少华.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情感维度[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5-70.
[7]鲍鲳,马中红.从“游戏即生活”到“游戏只是游戏”——小镇青年的网游实践与现实生活[J].中国青年研究,2019(11):13-21.
[8]何威,李玥.戏假情真:《王者荣耀》如何影响玩家对历史人物的态度与认知[J].国际新闻界,2020(7):49-73.
[9]燕道成,黄果.网络暴力游戏涵化青少年的传播心理动因[J].中国青年研究,2013(1):100-104.
[10]巢乃鹏.网游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学海,2015(5):24-30.
[11]诸葛达维.游戏社群情感传播的互动仪式机制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1):123-129.
[12]胡为雄.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教学与研究,2004(8):39-45.
[13][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84.
[14]Horton, D.& Wohl,R.R.(1956).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 Observations on intimacy at a distance.Psychiatry,19(3):215-229.
[15]徐祥运,张特,程子瑞.哈贝马斯视域下微信使用对社会交往的负面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7):65-70.
[16]黄丽娜.准社会交往:社交媒体时代舆论引导心理路径[J].编辑之友,2019(12):53-56.
[17][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45.
[18][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
[19][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0.
[20]张茜.媒介发展对仪式的影响及媒介仪式的产生[J].东南传播,2019(6):98-100.
[21][英]尼克·库尔德里.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M].崔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4.
[22]赵红勋.从“变形计”看青少年的媒介形象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8(4):88-94.
[23][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6.
[24]赵红勋.新媒介依赖视域下青年群体的“信仰风险”论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0(1):13-20.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赵红勋,王文静.移动互联语境下青年群体工作实践的媒介化转向[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4,(01):49.
 ZHAO Hong-xun & WANG Wen-jing.The Mediatization Turning of Youth Group's Work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Mobile Interconnection[J].FUTURE COMMUNICATION,2024,(06):49.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介依赖及其矫正机制研究”(21YJC860028);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重点课题“媒介化时代青年游戏实践的社会交往研究”(2021A07);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社科学术社团项目资助课题(20STC038)。
作者简介:赵红勋,男,副教授,博士; 陈霞,女,助理研究员,硕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