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王国勤.社会治理传播研究:理论体系构建与研究展望[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0,(03):24-33.
点击复制

社会治理传播研究:理论体系构建与研究展望()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0年03期
页码:
24-33
栏目:
社会治理传播
出版日期:
2020-06-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0)03-0024-10
作者:
王国勤
浙江传媒学院 新闻传播研究院社会治理传播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Author(s):
-
关键词:
社会治理传播 新媒体技术 媒介机制
分类号:
G206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深刻形塑了社会治理中的传播结构、机制和过程,但是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这种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的实践。为了实现新媒体时代社会治理的知识重建,需要创造“社会治理传播”概念,并据此来构建一个涵盖社会治理传播的要素、机制、层次和场域等四个基本方面,具有引导研究功能的系统化知识框架。近些年来丰富的相关文献显示,设立一个新的学科分支“社会治理传播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并且必须走出内卷化的窘境和有效开展本土化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燕继荣.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理论解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2] 彭兰.“新媒体”概念界定的三条线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3).
[3] 刘文辉.传媒权力生成——另一种考察视阈[J].北方论丛,2009(4).
[4]唐荣堂,童兵.“传播即权力”:网络社会语境下的“传播力”理论批判[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
[5] 郝雨,路阳.媒介权力运演及社会权力结构嬗变——新媒体发展对社会权力结构的冲击与重塑[J].新闻大学,2014(5).
[6] 喻国明,马慧.互联网时代的新权力范式:“关系赋权”——“连接一切”场景下的社会关系的重组与权力格局的变迁[J].国际新闻界,2016(10).
[7] 杜智涛,张丹丹.技术赋能与权力相变:网络政治生态的演进[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8] 朱燕丹,靖鸣.传播与权力的博弈:新媒体视域下社会治理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9] 赵继伦.论大众媒介权力的滥用及其社会控制[J].东北师大学报,2003(4).
[10] 邵培仁,范红霞.传播民主真的能够实现吗?——媒介象征性权力的转移与话语民主的幻象[J].现代传播,2011(3).
[11] 李青.对传播媒介权力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1999(3).
[12] 隋岩.群体传播时代: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8(11).
[13] 张峰,孔繁斌.信息空间视角下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J].学海,2016(6).
[14] 臧雷振.新媒体信息传播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影响——政治机会结构的分析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
[15] 邱新有,黎莉.信息传播影响社会秩序的四维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5).
[16] 陆阳.信息社会学的一个新视阈:公共领域与公共信息空间[J].情报资料工作,2013(5).
[17] 白献阳.公共信息传播机制的探讨[J].北京档案,2011(10).
[18] 胡春阳.传播研究的话语分析理论述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5).
[19] 谢立中.多元话语分析:社会分析模式的新尝试[J].社会,2010(2).
[20] 张康之.论社会治理话语重构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7(3).
[21] 刘伟.电子治理:协商民主视野下电子政务发展演进的新路向[J].广西社会科学,2008(9).
[22] 谢新水.“伯姆对话”与合作治理沟通机制的建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3] 袁方成,张翔.使协商民主运转起来:技术如何可能——对“开放空间会议技术”及其实践的理解[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4).
[24] 汪波.大数据、民意形态变迁与数字协商民主[J].浙江社会科学,2015(11).
[25] 张爱军,张媛.网络协商民主的实践优势、困境及其化解[J].江淮论坛,2019(4).
[26] 葛自发,王保华.从博弈走向共鸣: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治理[J].现代传播,2017(8).
[27] 张志安,晏齐宏.新媒体与舆论研究:问题意识及提升路径[J].新闻大学,2017(5).
[28] 吴镝鸣,刘宏.上访人微博舆论动员的方式及效果研究——以新浪微博“上访人群落”为例[J].现代传播,2016(7).
[29] 姜红,开薪悦.“可见性”赋权——舆论是如何“可见”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
[30] 曲飞帆,杜骏飞.复杂系统论:中国网络舆论研究的范式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7(11).
[31] 阮璋琼,尹良润.微博谣言的类型与话语焦点——基于307条微博谣言的内容分析[J].当代传播,2014(4).
[32] 郭小安,董天策.谣言、传播媒介与集体行动——对三起恐慌性谣言的案例分析[J].现代传播,2013(9).
[33] 李丹丹,马静.复杂社会网络上的谣言传播模型研究综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12).
[34] 王长春,陈超.基于复杂网络的谣言传播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1).
[35] 李元来.多层面相上网络谣言的悖论特性及长效治理[J].中州学刊,2016(12).
[36] 匡文波,郭育丰.社会治理视域下网络谣言消解模式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37] 夏志杰,吴忠,王筱莉,谢妍曦.社会化媒体谣言自净化机制的定量模拟研究[J].现代情报,2019(3).
[38] 翟学伟.本土的人际传播研究:“关系”的视角与理论方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3).
[39] 陶建杰.农民工人际传播网络结构分析——基于宏观视角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2016(10).
[40] 袁靖华.关系障碍:人际传播视角下的边缘身份融入——基于在浙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调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5).
[41] 谢静.经由传播而组织——一种动态的组织传播观[J].新闻大学,2011(4).
[42] 陈楚洁.动员式治理中的政府组织传播:南京个案[J].重庆社会科学,2009(9).
[43] 靖鸣,张朋华.自媒体时代“拟态环境”的重构及其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J].现代传播,2019(8).
[44] 倪虹.大众传播媒介的权力[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1).
[45] 袁京.试论大众传播视角下的弹幕视频受众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9(35).
[46] 宋小卫.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共享大众传播资源——解读社会法的有关规定[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
[47] 刘春雨,刘楠.充满概率的大众传播[J].东南传播,2019(7).
[48] 刘丹凌.试论传媒在风险社会中的双面性[J].社会科学战线,2010(5).
[49] 曾繁旭,戴佳,王宇琦.技术风险VS感知风险:传播过程与风险社会放大[J].现代传播,2015(3).
[50] 李春雷,钟珊珊.风险社会视域下底层群体信息剥夺心理的传媒疏解研究——基于“什邡事件”的实地调研[J].新闻大学,2014(1).
[51] 崔波.风险社会下传播秩序的重构[J].东南传播,2009(11).
[52] 孙信茹,杨星星.“媒介化社会”中的传播与乡村社会变迁[J].国际新闻界,2013(7).
[53] 王越,费爱华.从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策略演进[J].南京社会科学,2012(4).
[54] 沙垚.乡村传播研究的范式探索[J].新闻春秋,2015(4).
[55] 李红艳,谢咏才,谭英.构建中国乡村传播学的基本思路——传播学本土化的一种探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6] 费爱华.乡村社会日常人际传播及其社会功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57] 蒋旭峰.乡村治理中的传播模式演进——从“抗争性政治”到“合作性政治”[J].当代传播,2011(6).
[58] 吴麟.新媒体环境下的社区传播与社区治理[J].社会治理,2017(10).
[59] 刘少杰.网络社会的缺场交往与在场治理——评《社区传播论》[J].新闻与写作,2018(11).
[60] 谢静.社区:传播的构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61] 刘方远,谭天.对话新媒体研究:范畴、路径与问题——首届中国新媒体研究高端论坛综述[J].现代传播,2014(5).
[62] 李金铨.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91.
[63] 曲飞帆,杜骏飞.超越功能主义范式的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以2015年以来的研究文献为例[J].当代传播,2016(5).
[64] [美]拉瑞·劳丹.进步及其问题[M].刘新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6-31.
[65] 刘洋,李喜根.新媒体传播研究及知识增量[J].国际新闻界,2012(8).
[66] 李金铨.传播研究的时空脉络[J].开放时代,2017(3).
[67] 潇湘.传播学本土化的选择、现状及未来发展[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4).
[68] 王怡红.对话:走出传播研究本土化的空谷[J].现代传播,1995(6).
[69] 谢宇.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J].社会学研究,2018(2).
[70] 周晓虹.社会学本土化:狭义或广义,伪问题或真现实——兼与谢宇和翟学伟两位教授商榷[J].社会学研究,2020(1).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群体性事件话语模式冲突的化解机制研究”(18BZZ015)、 浙江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地方治理中的意识形态话语实践:国家与社会”(18NDJC037Z)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国勤,男,教授,博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