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韦路,姜加林,胡雨濛.中国形象研究在中国——“中国形象”研究论文的主题元分析(2000—2018)[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2):46-60.
 Wei Lu,Jiang Jialin & Hu Yumeng.Research on China’s Image in China——Thematic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Papers on “Chinese Image”(2000-2018)[J].FUTURE COMMUNICATION,2019,(02):46-60.
点击复制

中国形象研究在中国——“中国形象”研究论文的主题元分析(2000—2018)()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9年02期
页码:
46-60
栏目:
媒介社会
出版日期:
2019-04-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Research on China’s Image in China——Thematic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Papers on “Chinese Image”(2000-2018)
文章编号:
1008-6552(2019)02-0046-15
作者:
韦路姜加林胡雨濛
韦路,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310028;姜加林,中国外文局 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Author(s):
Wei LuJiang Jialin & Hu Yumeng
关键词:
中国形象 主题元分析 CSSCI
分类号:
G1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在全球化日趋弥散的今天,“中国形象”更为复杂诡谲,激发了多种学科的研究热情。2008年借北京奥运会的契机,探讨“中国形象”的论文大幅度增加。研究者多来自科研机构,横跨传播学、文学、政治学等诸人文社会学科,但缺乏业界和政界的声音。研究内容方面,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中国作为整体的形象,且注重考查中国在西方世界的形象建构,主要通过文学作品和纸媒作为认知载体。词频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以上结论,发现中国人、华人、少数民族、华裔、奥运会、北京、孔子、汉学、社会主义等是学者研究中国形象的表征。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对西方的关注有所下降,而更注重电影、纪录片等影像媒介在传播中国形象中发挥的作用,且研究视角更趋向于政治、经济等议题。遗憾的是,大多数研究没有明显的理论支撑,也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少量研究使用到了东方主义、刻板印象、框架理论、文化帝国主义等概念和理论,质化研究方法多于量化研究,尤其是文本分析和历史分析。学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通过传统文化和现代性来考察中国形象,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曾令世界折服,如今却在“别有用心”的塑造和“刻板”的认知下陷入困境; 这一中国形象实则是西方文化的表述与投射; “他者”镜像是在他塑和自塑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国内外媒介所选择的策略在其中发挥了巨大影响力; 学者们提出通过日常生活和娱乐建构来作为官方国家形象传播的补充。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娅菲.“中国形象”的历史与变更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0-156.
[2]钱林森.论游记在西方汉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2000(6):153-159.
[3]尹吉男.新国粹:“传统”的当代效用——中国当代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J].文艺研究,2002(5):123-135.
[4]董小英等.英文媒体的议程设置及对国家形象管理的启示:对五个奥运举办城市报道主题的跟踪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6):16-27.
[5]巴库林,沈昕.俄罗斯大众传媒上的中国形象——以北京奥运会报道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8(11):9-24.
[6]程廉.二战时期美国的中国形象研究述评——从美国学者的研究角度出发[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0(10):57-60.
[7]周云龙.西方的中国形象:源点还是盲点——对周宁“跨文化形象学”相关问题的质疑[J].学术月刊,2012(6):13-19.
[8]周宁.又一种“反西方中心的西方中心主义”——由答周云龙质疑引出的反思[J].学术月刊,2012(6):20-26.
[9]何海巍,包鹏程.东方主义框架里的中国——以美国2010年国会中期选举的广告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2(7):58-64.
[10]戴元光,邵静.《纽约时报》涉华政治类报道研究[J].当代传播,2013(3):4-9.
[11]蔡馥谣.西方新闻周刊镜像下的中国形象——基于1949—2013德国《明镜》周刊封面的中国符号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1-78.
[12]申富英,王湘云.论《尤利西斯》中的中国形象[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9-94.
[13]陈国恩.鲁迅的经典意义与中国形象问题[J].学术月刊,2010(11):92-102.
[14]谢昭新.论老舍小说中的中国形象[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9):31-39.
[15]孔小彬.论莫言小说的中国想象[J].甘肃社会科学,2013(2):46-49.
[16]尚一鸥.村上春树的中国观[J].国外社会科学,2009(3):108-114.
[17]崔丽芳.马克·吐温的中国观[J].外国文学评论,2003(4):123-130.
[18]姚京明.埃萨·德·克罗斯笔下的中国形象[J].中国比较文学,2008(1):65-74.
[19]谭渊.丝绸之国与希望之乡——中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探析[J].德国研究,2014(2):113-128.
[20]崔丽芳.19世纪中叶之前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7-77.
[21]蒋述卓,王瑛.想象·虚构·诱惑——论宇文所安文论中的“中国形象”[J].中国比较文学,2010(1):94-101.
[22]徐艳蕊.20世纪90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与中国形象[J].当代电影,2013(5):185-188.
[23]王晓玲,董向荣.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基于焦点集团访谈的研究结果[J].当代亚太,2010(2):109-132.
[24]严怡宁.印度的“大国梦”与中国形象的媒体——以《印度斯坦时报》涉华报道为例[J].南亚研究季刊,2012(2):33-37.
[25]吴光恒.日本主流媒体选择性报道下的中国形象[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39-143.
[26]张英美.自我与他者:朝鲜流亡诗人的中国形象塑造[J].东疆学刊,2018(3):81-86.
[27]韦路,吴飞,丁方舟.新媒体,新中国?网络使用与美国人的中国形象认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7):15-33.
[28]张春波.形塑中国:YouTube视频对中国形象的表征[J].现代传播,2013(9):53-57.
[29]周萍.“超语篇”结构:西方新媒介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的新路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0-78.
[30]梁云,张淼淼,佟毅.社交媒体视角下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形象分析——基于社交网站vkontakte的中国报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30-138.
[31]常江.网络评论的是与非[J].人民论坛,2017(8):128-129.
[32]王岳川.“发现东方”与中西“互体互用”[J].文艺研究,2004(2):109-117.
[33]郭忠华.从褒扬到贬损——东方主义对于中国形象的论述[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58-167.
[34]云虹.英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定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07-111.
[35]周勇等.电影框架与大国形象建构——基于1996—2010年间15部美国电影中中国人物形象的分析[J].现代传播,2012(3):43-47.
[36]张昆,陈雅莉.东盟英文报章在地缘政治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以《海峡时报》和《雅加达邮报》报道南海争端为例[J].新闻大学,2014(2):72-82.
[37]钟馨.互文性与中国形象:英国全国性报纸中的“叶诗文话语”[J].现代传播,2013(6):43-48.
[38]李荣建.阿拉伯视野中的中国形象评估[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4(4):82-97.
[39]何志武,陈旭鑫.政治的泛化:美国媒体建构中国形象的偏向——对《新闻周刊》(2009-2010)涉华文章的内容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36-41.
[40]叶淑兰.镜像中国:上海外国留学生的中国形象认知[J].社会科学,2013(9):14-26.
[41]刘伟乾.塔吉克斯坦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2-56.
[42]沈影,吴刚.俄罗斯区域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以《州报》《实业界》《乌拉尔政治网》报道为例[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3(1):17-22.
[43]Hodder,R.(1999).China and the World:Perception and Analysis.The Pacific Review,12(1):61-77.
[44]李希光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35-239.
[45]赵雪波.关于国家形象等概念的理解[J].现代传播,2006(5):63-65.
[46]潘一禾.“国家形象”的内涵、功能之辨与中国定位探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5-80.
[47]周宁.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7.
[48]周宁.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2.
[49]刘亚丁.俄罗斯的中国想像:深层结构与阶段转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54-60.
[50]田庆立.试论“他者”认识与日本中国认识形成的内在机理[J].日本学刊,2011(6):71-84.
[51]张燕.他者想像与自我建构——韩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运用及中国电影海外拓展[J].现代传播,2013(12):65-69.
[52]蒙象飞.中国国家形象话语体系建构中的符号媒介考量[J].云南社会科学,2017(5):44-49.
[53]管文虎.关于研究中国国际形象问题的几点思考[J].国际论坛,2007(5):1-6.
[54][美]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242.
[55]王立新.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8(3):156-173.
[56]黄健,叶珮琪.“重述神话”与“中国形象”的重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139-144.
[57]马婷.他者镜像中的中国主体——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述评[J].学术研究,2007(10):146-150.
[58]吴光辉.中国形象的现代建构——探讨中国形象的现代性根源[J].当代亚太,2009(3):78-89.
[59]王立峰.对话、超越与解构——论《天下》构建中国形象的方式及效果[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5-74.
[60]黄敏.货币战争中的中国形象——《纽约时报》有关人民币汇率议题报道的框架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41-45.
[61]赵新利,张蓉.国家叙事与中国形象的故事化传播策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7-101.
[62]吴卫华.符号暴力:好莱坞的中国形象流行桥段[J].当代文坛,2010(6):138-140.
[63]陈林侠.论大众叙事媒介中的国家形象特征[J].现代传播,2013(5):41-45.
[64]曹胜强.中国梦的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湖湘论坛,2017(3):122-126.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资助项目“大数据时代中国形象研究”(16YSXK01ZD)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韦路,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加林,女,高级编辑。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