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刘略昌.中国特色外国文学批评的生产及其国际传播路径探索——以《丹·布朗现象诠释》的海外出版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1):25-30.
点击复制

中国特色外国文学批评的生产及其国际传播路径探索——以《丹·布朗现象诠释》的海外出版为例()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9年01期
页码:
25-30
栏目:
网络文化
出版日期:
2019-02-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1008-6552(2019)01-0025-06
作者:
刘略昌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200093
Author(s):
-
关键词:
中国特色外国文学批评 学术生产 国际传播 《丹·布朗现象诠释》 话语权
分类号:
G236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批评的生产和国际传播有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在丹·布朗小说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阅读的勃兴与批评的滞后存在巨大反差的背景下,由中美两国学者合作撰写、英国剑桥学人出版社推出的《丹·布朗现象诠释》聚焦全球读者共同关注的话题,积极介入国际学术共同体的研讨。它把翻译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从中国视角出发审视丹·布朗的小说创作。采取中外合作的著述模式,选择国外主流的出版机构,照顾到中外潜在阅读语境的差异,《丹·布朗现象诠释》在学术生产的各个环节对具有中国特色外国文学批评的生产及其国际传播的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8-9-1.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
[3]莉萨·罗格克.《达·芬奇密码》背后的男人:丹·布朗传[M].朱振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62.
[4]Zhenwu,Zhu & Aiping Zhang.(2016).The Dan Brown Craze:An Analysis of His Formula for Thriller Fiction.Newcastle:Cambridge Scholarly Publishing.
[5]朱振武.后记[A].解密丹·布朗[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346.
[6]朱振武.相似性:文学翻译的审美旨归——从丹·布朗小说的翻译实践看美学理念与翻译思维的互动[J].中国翻译,2006(2).
[7]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99.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刘略昌,男,副教授,文学博士,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入选人。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