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魏庆培.视觉隐喻与空间生产——视觉文化的思想资源和美学形态[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06):112-117.
 Wei Qingpei.Visual Metaphor and Space Production:The Ideological Resources and Aesthetic Forms of Visual Culture[J].FUTURE COMMUNICATION,2017,(06):112-117.
点击复制

视觉隐喻与空间生产——视觉文化的思想资源和美学形态()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7年06期
页码:
112-117
栏目:
艺术研究
出版日期:
2017-12-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Visual Metaphor and Space Production:The Ideological Resources and Aesthetic Forms of Visual Culture
文章编号:
1008-6552(2017)06-0112-06
作者:
魏庆培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公共基础部,浙江 杭州,310018
Author(s):
Wei Qingpei
关键词:
视觉隐喻 视觉化空间 生产 审美幻象
分类号:
J01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视觉隐喻在不同的历史和文明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理性认知和表达方式,譬如“光”、“图像化”和后工业时代的“拟像”、“仿真”等等。实际上,视觉文化是视觉隐喻对现实进行证认后的实践样态,它被市场经济编织进生产与消费领域以期满足大众的视觉消费欲望从而实现商品的价值盈利。可以说,视觉文化生产就是对视觉化空间的再生产,消费领域里的视觉文化商品驱动着视觉化空间的生产节奏,视觉化空间以其自身的生产确立并强化了后现代主义的审美形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27.
[2]热拉尔·热奈特.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M].吴康茹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10.
[3]唐纳德·戴维森.真理、意义与方法[M].牟博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7.
[4]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69.
[5]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
[6]马丁·海德格尔.演讲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35-236.
[7]亚里士多德.诗学[M].郝久新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1.
[8]马丁·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19.
[9]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在图像面前[M].陈元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102.
[10]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9-10.
[11]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从存在到存在者[M].吴蕙仪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47-48.
[12]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39.
[13]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86.
[14]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96.
[15]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失的年代[M].许绮铃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8.
[16]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看见与被看[M].吴泓渺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97.
[17]雷吉斯·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M].黄迅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52.
[18]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
[19]周宪.视觉文化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4.
[20]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4.
[21]让·波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97.
[22]保罗·维利里奥.视觉机器[M].张新木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30.
[23]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37.
[24]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A].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7.
[25]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世界历史的透视(上)[M].齐世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90.
[2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4.
[27]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8.
[28]王杰.寻找乌托邦——现代美学的危机与重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39.
[29]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18-419.
[30]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24.
[31]莫罗·卡波内.图像的肉身[M].曲晓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15ZDB023),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度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基于视觉文化理论视阈下的当代文学伦理研究”(15NDJC291YBM)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魏庆培,男,副教授,文学博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