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唐乐水.科学作者在科学传播中的认知及沟通策略[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06):62-68.
 Tang Leshui.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Writers for Science Dissemination[J].FUTURE COMMUNICATION,2016,(06):62-68.
点击复制

科学作者在科学传播中的认知及沟通策略()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6年06期
页码:
62-68
栏目:
媒介与社会
出版日期:
2016-12-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Writers for Science Dissemination
文章编号:
1008-6552(2016)06-0062-07
作者:
唐乐水
台湾世新大学 传播博士学位学程,台湾 台北
Author(s):
Tang Leshui
关键词:
科学传播 科学网站 公众参与科学 科学作者
分类号:
G206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科学传播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如今正在从科学共同体立场的公民理解科学阶段向着公民立场的科学传播阶段过渡。此处的研究对象是处于这一转变时期具有特殊意义的泛科学网站中的科学作者,着力关注的是这一群体在科学传播中的认知及沟通行为,并试图锚定他们在科学传播中的特殊位置和潜力。文章将描述这群科学作者对于科学传播、对于所处的网络科学传播社群、对于科学传播社群中其他大众的看法和态度,并聚焦他们在科学传播中的沟通行为及策略运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谢瀛春.从科学传播理论的角度谈台湾的科普困境[J].科普研究,2006(3):14-19.
[2]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四个阶段[J].科普研究,2009(19):10-18.
[4]傅雅秀.从科学传播的观点探讨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学专家的信息寻求行为[J].图书馆学刊,1996(11):133-162.
[5]徐善衍,雷润琴.试论公众理解科学在中国的理解与实践[J].科普研究,2008(14):9-13.
[6]张卿卿.科学新闻信息呈现形式及其对阅听众信息接收的影响:以科学知识观点与认知基模理论来探讨[J].科学教育学刊,2012(20):193-216.
[7]史诺.两种文化[M].台北:猫头鹰出版社,2000.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刘兵,江洋.从《风之谷》看宫崎骏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5):106.
[2]刘兵,贡晓丽.对门户网站女性频道中的科学传播分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2):32.
[3]楚亚杰,胡佳丰,张林璇.新兴知识经纪人与科学传播对话规则的建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0,(02):26.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唐乐水,女,传播学博士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