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胡晓华.记忆构建与历史书写研究的早期实践路径——以顾颉刚的史料研究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05):58.
点击复制

记忆构建与历史书写研究的早期实践路径——以顾颉刚的史料研究为例()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6年05期
页码:
58
栏目:
媒介与文化记忆
出版日期:
2016-10-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1008-6552(2016)05-0058-06
作者:
胡晓华
浙江传媒学院 文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Author(s):
-
关键词:
记忆 历史书写 顾颉刚 读书笔记 史料
分类号:
I207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记忆”概念介入历史书写研究后,仪式、图像、语言、文字、声音等记忆文本扩展了历史研究的史料范围,史料研究的重心从传统的文献研究转向文本分析。但这一问题意识在“古史辨”代表人物顾颉刚的史料研究中早有体现。特别是顾颉刚的读书笔记包含了大量对史料的搜集及分析,可看出其研究视角转换的早期路径。顾颉刚的史料研究是一种基于历史书写本质追问的史学研究实践,他对史料类型的认识、对历史书写“层累造成”说的论述、对重构“活的历史”的实践,都能够与当下构建记忆文本,理解历史书写“真实性”及历史重构的观念等理论问题形成纵向的呼应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3.
[2]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06.
[3]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J].中国文化,1995(12):224.
[4]顾颉刚.顾颉刚读书笔记(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1:12-13.
[5]顾颉刚.顾颉刚读书笔记(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2011:348.
[6]顾潮.顾颉刚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3:71.
[7]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213-224.
[8]张先清,杜树海.移民、传说与族群记忆——民族史视野中的南方族群叙事文化[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30-39.
[9]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0:45.
[10]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上海:三联书店,2012:384.
[11]顾颉刚.顾颉刚读书笔记(卷十)[M]. 北京:中华书局,2011:89.
[12]罗志田.检讨《古史辨》学理基础的一项早期尝试[J].社会科学研究,2008(3):133.
[13]胡鸿保,陆煜.历史研究中人类学方法的利用和误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8.
[14]顾颉刚.顾颉刚书信集(卷二)[M]. 北京:中华书局,2011:443.
[15]顾颉刚.顾颉刚读书笔记(卷九)[M]. 北京:中华书局,2011:234.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胡晓华,女,副教授,文学博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