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刘 君.“电光影戏”的变迁与超越——“国片复兴”运动与中国电影公共领域的萌芽和发展[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3):33-34.
 Liu Jun.The Transformation of “Electric Shadow”and Beyond ——the Revival Movement of National Films and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a Public Sphere in Chinese Film[J].FUTURE COMMUNICATION,2015,(03):33-34.
点击复制

“电光影戏”的变迁与超越——“国片复兴”运动与中国电影公共领域的萌芽和发展()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5年03期
页码:
33-34
栏目:
媒介与社会
出版日期:
2015-08-19

文章信息/Info

Titl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lectric Shadow”and Beyond ——the Revival Movement of National Films and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a Public Sphere in Chinese Film
作者:
刘 君
哥本哈根大学 媒介、认知与传播系,丹麦 哥本哈根,DK-2300
Author(s):
Liu Jun
关键词:
中国民族电影 公共领域 “国片复兴”运动 罗明佑 商业话语
分类号:
J909.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文章描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电影向公共领域的萌芽与成长图景。尽管电影技术是以商业营利和娱乐大众的面孔自西方引入中国,但20世纪20年代的民族电影业发展,包括早期一批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影片的“爆红”,让国民政府与社会人士都看到了电影远胜于其他载体的传播功能。这成为社会各方面力量逐步介入电影,并对电影实施渗透、参与和控制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罗明佑的从影实践以及“国片复兴”运动将电影剥离强势的商业话语势力和根深蒂固的封建教化传统,建构其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萌芽形态。由此,中国电影逐渐跨越商业资本话语,不断地介入公共事务,持续地制造公共舆论,孕育出它作为公共领域的特征与功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伟.昨夜星光璀璨:民国影坛的28位巨星[M].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125.
[2]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
[3]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4]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1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8.
[5]黄会林.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电影与受众辨析——电影与受众简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6]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7.
[7] [英]马克·B.索尔特.国际关系中的野蛮与文明[M]. 肖欢容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9.
[8]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
[9]胡霁荣.中国早期电影史1896-193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9.
[10]梁谋.番禺从事电影事业的第一人[N].番禺日报,2009-01-03(A4).
[11]郭海燕.罗明佑与“国片复兴”运动再认识[J].当代电影,2009(2):93.
[12]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中国电影家列传(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184.
[13]聪锐.双方并进的联华公司[J].影戏杂志,1931(2).
[14]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58.
[15]凤群.罗明佑与联华影片公司[J].当代电影,2008(1):49.
[16]袁庆丰.《联华交响曲》:左翼电影余绪与国防电影的双重叠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中国国产电影文本读解之一[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2).
[17]陈墨.真光不灭:罗明佑的事业与精神[J].当代电影,2010:8.
[18]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第2册)[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203.
[19]联华影业公司[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3093.htm,2011-03-15.
[20]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4.
[21]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21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顾杨丽.电视知识分子的“公共性”重建[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3):12.
[2]胡雨濛.电子民主:概念、影响和辩争——西方电子民主研究综述[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5):29.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刘 君,男,助理教授,文学博士,哲学博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