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潘祥辉,白明琴.国际三大抗辩事由对中国新闻侵权诉讼的启示[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4):4-11.
点击复制

国际三大抗辩事由对中国新闻侵权诉讼的启示()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3年04期
页码:
4-11
栏目:
政治传播研究
出版日期:
2013-07-23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作者:
潘祥辉白明琴
浙江传媒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Author(s):
-
关键词:
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司法媒体
分类号:
D9228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抗辩事由即在民事侵权诉讼中被告免责或减轻责任的事实和理由。在新闻侵权诉讼中,真实抗辩原则、公正评论原则及特许权传播是最为主要的抗辩事由。这三项基于新闻本质特性的抗辩事由已成为国际共识。尽管在中国的司法解释及司法实践中,国际三大抗辩事由也有运用和体现,但还远未制度化,新闻媒体无法得到授权性法律的有效保护。司法对新闻侵权抗辩事由的规定及法律适用也缺乏清晰的标准,这需要我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新闻侵权诉讼中的国际三大抗辩事由不仅给我们的立法和司法提供了参考,也给我们的媒体工作者提供了镜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海明,郑惠华.舆论监督中新闻侵权缘何有“三多”[J]. 青年记者,2010(17):90-91.
[2]徐迅.中国新闻侵权纠纷的第四次浪潮[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34-37.
[3]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52.
[4]侯健.法的冲突及其调整之美国有关法律实践评述[J].比较法研究,2001(1):85.
[5][英]萨莉.斯皮尔伯利.媒体法[M].周文译.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00.
[6][美]文森特·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M]. 赵秀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10-319.
[7] [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册)[M],焦美华译.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 136.
[8]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 106 .
[9]王军.我国新闻侵权纠纷现状、对策及研究回顾 [J].法学杂志,2006(3): 58.
[10]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媒法典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544.
[11]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77.
[12]王利明.人格权与新闻侵权[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645.
[13]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48.
[14]周泽.舆论监督光环下的媒体地位反思[J].中国律师.2002.(7):40-43.
[15]杨立新.论中国新闻侵权抗辩及体系与具体规则[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1-17.
[16]薛波主.元照英美法词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095.
[17]魏永征,张鸿霞.大众传播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63.
[18][美]唐.R.彭伯.大众传媒法[M].张金玺,赵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14.
[19]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2.
[20]潘祥辉.网络造谣与言论自由的边界[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5):35-36.
[21]刘海涛.中国新闻官司二十年 1987—2007[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 14.
[22]魏永征.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新的司法解释建议稿[J].新闻与法律,2008(3):43.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潘祥辉,男,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白明琴,女,硕士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