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昆吾,何剑平.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M].成都:巴蜀书社, 2002:174.
[2]永悟禅师.鱼山梵呗声明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3.
[3]王小盾.原始佛教的音乐及其在中国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 1999(2):153-168.
[4]王昆吾.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172.
[5][荷]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6]赵艳.佛传与图像: 释迦牟尼神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7]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285.
[8]项阳.乐户与宗教音乐的关系[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2):72-82.
[9]牛娜娜.早期佛教音乐的中国化以慧皎《高僧传》为例[J].中国宗教,2024(7):74-75.
[10]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854-859.
[1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210.
[12]田青.佛教音乐的华化[J].中国音乐学, 1992(3):45-52.
[13]项阳.轮值轮训制——中国传统音乐主脉传承之所在[J].中国音乐学, 2001(2):11-20.
[14][明]刘绩撰, 姜涛点校.管子补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6:466.
[15]徐正英,常佩雨,译注.周礼(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 2014:385.
[16][宋]王应麟,张三夕、杨毅点校.汉艺文志考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1:258.
[17][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888.
[18][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4:2551.
[19][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77.
[20][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3:379-380.
[21]周菁葆.丝绸之路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J].新疆艺术(汉文), 2019(2):13-30.
[22][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6:1940.
[23]杨联陞.中国文化之媒介人物[A].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C].北京:中华书局, 2016:115-116.
[24]潘祥辉, 高嘉潞.匹配、联结与沟通: 中国古代媒人的媒介属性及传播职能[J].新闻与写作, 2024(5):60-70.
[25]潘祥辉.使于四方: 先秦“行人”的媒介属性及传播功能[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1):105-117.
[26]潘祥辉.瞽矇传诵: 先秦“盲媒”的传播考古学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14-23.
[27][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1069.
[28]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68.
[29][北魏]杨炫之, 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10:41.
[30]薛艺兵.音乐传播的符号学原理[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3(2):6-12.
[31][梁]释慧皎, 汤用彤校注, 汤一玄整理.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92:507.
[32]邹燕凌.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研究[D].四川大学, 2005.
[33][宋]陈旸,张国强点校.乐书点校[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9:825.
[34][明]蕅益智旭,释明学.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M].成都:巴蜀书社, 2014:157.
[35][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9:816-817.
[36]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60.
[37]田青.我的反省与思考[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5:130.
[38]李潇雅.探析寺属音声人的产生及历史流变[D].天津音乐学院, 2022:58-60.
[39]袁静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3:9.
[40]项阳.关于音声供养和音声法事[J].中国音乐, 2006(4):13-22.
[41][丹麦]施蒂格·夏瓦.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M].刘君, 李鑫, 漆俊邑,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