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4.
[2][法]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学引论[M].刘文玲, 陈卫星, 等, 译.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3:45-52.
[3][美]凯文·凯利.必然[M].周峰,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90-92.
[4] 新华网.中国近视患者人数达6亿!你的视力达标吗?[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6/06/c_1127534280.htm.
[5] 李文冰,赵舒悠.视觉转向、时空重构与具身实践:短视频时代的媒介化生存[J].未来传播,2023(1):2-9.
[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55周年增订本)[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79-86.
[7] 彭兰.视频化生存:移动时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J].中国编辑,2020(4):34-40,53.
[8]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4.
[9][美] 阿尔文·托夫勒.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M].刘炳章, 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7:403.
[10][美]斯坦利·巴兰, 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五版)[M].曹书乐, 译.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366-374.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全球媒介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国家状况与能力[EB/OL].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24655_chi.
[12] 梁君健.重新界定视觉素养——以“柯达文化”到“脸书文化”转向中生产型消费者的素养为基础[J].新闻记者,2018,(12):66-79.
[13] Potter,W.J.(2010).The state of media literacy.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54(4):675-696.
[14] 胡泳.AI视频的兴起:Sora类生成式平台的可能性与风险[J].传媒观察,2024(4):5-19.
[15] 郭全中,张金熠.生成式人工智能价值观的存在问题及伦理风险[J].新闻与写作,2024(10):68-76.
[16] 林爱珺,林倩敏.AI换脸的技术风险与多元规制[J].未来传播,2023(1):60-69.
[17] 杨奇光,张宇.Sora与多模态内容生产:文生世界、计算游戏与编辑治理[J].中国编辑,2024,(6):64-70.
[18] 彭兰.智能素养:智能传播时代媒介素养的升级方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01-109.
[19] 许孝媛,金鑫.人工智能视频生成:“新影像”制造与“人—技关系”的变革[J].当代电影,2024(8):35-44.
[20] 杨雄.青年与人工智能:认知态度与数字素养提升[J].人民论坛,2024(11):59-61.
[21] 蔡迎春,张静蓓,虞晨琳,等.数智时代的人工智能素养:内涵、框架与实施路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4(4):71-84.
[22] 尹开国.人工智能素养:提出背景、概念界定与构成要素[J].图书与情报,2024(3):60-68.
[23] 韦路,左蒙.中国智能媒体的使用现状及其反思[J].当代传播,2021(3):73-78.
[24] 刘鸣筝,梅凯.从媒介技能到智媒价值观:智媒时代的媒介素养升维[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6):25-36.
[25] 董天策,何璇.消费主义逆行:基于豆瓣反消费主义小组的网络民族志观察[J].国际新闻界, 2023(5):75-95.
[26][德] 瓦尔特·本雅明.艺术社会学三论[M].王涌, 译.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48-50.
[27] 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J].东南传播,2017(8):33-35.
[28][美]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 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