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徐天博,李含月.传播改变认知:乡村女性短视频创意劳动的主体意识重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4,(04):12-23.
点击复制

传播改变认知:乡村女性短视频创意劳动的主体意识重构()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4年04期
页码:
12-23
栏目:
智能传播
出版日期:
2024-08-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4)04-0012-12
作者:
徐天博李含月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Author(s):
-
关键词:
创意劳动 乡村女性 乡村女性劳动 扎根理论 视频传播技术
分类号:
G206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视频传播技术(video-based ICT)的革新催生了新兴经济模式和劳动形态。乡村女性短视频博主通过主体性建构的劳动实践方式获得个体经验与主观认知,并在创意劳动中实现社会阶层跃迁与性别角色转变。文章聚焦乡村女性在数字劳动中的角色和体验,提出创意劳动“传播—建构—改变”的实践模式:一方面,乡村女性短视频博主通过维系粉丝关系和强化主体性生产等方式获取精神与物质的双重“酬劳”,深化对其个体处境的理解; 另一方面,以持续劳动的方式进行个体处境的调适与认知边界的拓展,重构社会结构的一隅,以获得乡村女性群体的社会参与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姚建华,张媛媛.“却顾所来径”:中国数字劳动10年研究的核心议题与知识图谱[J].传媒观察,2023(4):80-88.
[2]孙萍.从“监控资本”到“关联资本”?中国数字平台的媒介化与组织化[J].国际新闻界,2023(6):33-58.
[3]蔡润芳.平台资本主义的垄断与剥削逻辑——论游戏产业的“平台化”与玩工的“劳动化”[J].新闻界,2018(2):73-81.
[4]林仲轩,王逸楠.拓印、转译与超越:短视频平台文化生产集群的调节机制[J].江苏社会科学,2023(5):193-202+244.
[5][美]弗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77.
[6]王溥,黄丽坤.可供性视角下的文化生产平台化:动因、机制与未来[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46-151.
[7]高丽华,顾博涵.主动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互联网群体传播的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1):19-27.
[8]刘静.田园生活类短视频的乡村女性媒介形象建构机制探赜[J].当代电视,2023(9):108-112.
[9]楚亚杰,王琳.数字传播技术与女性发展:以短视频类社会化媒体为例[J].今日科苑,2020(2):74-80.
[10]郭淼,檀晓涓.智能家居对数字弱势群体权利的补偿与剥夺[J].传媒论坛,2023(1):34-40.
[11]何威,曹书乐,丁妮,等.工作、福祉与获得感:短视频平台上的创意劳动者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6):39-57+126-127.
[12]姚建华,徐偲骕.传播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数字劳动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1(2):5-13.
[13]徐鹏.网络环境下人的主体性异化及其回归——基于麦克卢汉“媒介延伸论”的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3):112-117.
[14]燕道成,李采薇.数字灵工与短视频平台之间的控制与博弈——以团购达人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12):128-135.
[15]韩春雨.赋权视阈下短视频平台在信息扶贫中的作用——以“快手”APP 为例[J].传媒论坛,2021(17):1-4+6.
[16]张树锋.微粒社会移动媒介共情传播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走向[J].编辑之友,2022(7):63-70.
[17]孙信茹,王偲.“被看见”的家庭生活:抖音中的家务劳动媒介化与可参观性文化[J].新闻与写作,2023(8):15-25.
[18]徐阳,王东林.在希望的田野上:网络主播非雇佣劳动的控制与解放[J].青年发展论坛,2022(4):85-95.
[19]张淑华,徐婷婷.当代乡村女性的网络空间生产与角色困境——以豫中乡村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11):17-38+126-127.
[20]肖福平.自由“实在性”确立的起点:理性存在——重释先验哲学视角下的自由问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32-36.
[21]何秋红,朱宇婷.媒介依赖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短视频使用行为分析——以江苏东部X村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17-124.
[22]宓淑贤.人类学视角下的当代农村已婚妇女新休闲:走出家庭迈向广场[J].中国农村观察,2020(5):131-144.
[23]蒋婕.双重职业身份者的自我价值再造——基于打工妹/女主播的个案研究[J].青年探索,2023(6):90-101.
[24]何志武,董红兵.短视频“下乡”与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重构——基于一个华北村庄的田野调查[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3):14-23.
[25]尹连根,刘运来.短视频平台的技术赋权与可见性劳动——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考察[J].未来传播,2021(6):41-49+121.
[26]刘畅.“打工诗人”的文学活动与社会适应[J].社会学研究,2019(6):115-138+244-245.
[27]曹晋,代诗眸.“赋权”抑或“负权”:传播新科技与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建构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2(11):5-17.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安徽美丽乡村形象传播研究”(AHSKQ2020D54)。
作者简介:徐天博,男,讲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博士后; 李含月,女,硕士研究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