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骆正林,王雨菲.留日学生数字社区建构与中华文化的跨国迁徙[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4,(03):41-50.
点击复制

留日学生数字社区建构与中华文化的跨国迁徙()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4年03期
页码:
41-50
栏目:
国际传播
出版日期:
2024-06-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4)03-0041-10
作者:
骆正林1王雨菲2
(1.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2.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Author(s):
-
关键词:
文化迁徙 文化折扣 跨文化传播 双文化主义 共词矩阵
分类号:
G206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当前进入全球性时代,留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对外人口迁徙方式。人口迁徙背后的实质是文化迁徙,因此中国留学生迁入东道国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在当地社会的流转过程。文章以留日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分别对小红书“#留学日本#”话题中的分享帖和留学生Youtube频道中的评论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留学生群体以社交平台为基础,在日本建构出以传播中华文化为主导的数字社区。文化迁徙分别在华人社区内部和东道国族群之间展开,对内在网络社区中形成远程社会支持,强化同胞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外与东道国文化相融合,两国通过语言、仪式、身份、历史等文化要素,在认同、价值观等层面中寻求共鸣,超越原有的文化折扣,塑造出求同存异的文化“十字路口”。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秦亚青,金灿荣,倪峰,冯仲平,孙壮志,吴志成.全球治理新形势下大国的竞争与合作[J].国际论坛,2022(2):3-32+155.
[2]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2023-2024)[R/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204542007125399&wfr=spider&for=pc.
[3]在留外国人統計(旧登録外国人統計)[R/OL].https://cir.hqu.edu.cn/info/1153/5332.html.
[4]王頔.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R/OL].http://www.xinhuanet.com/2021-06/01/c_1127517461.htm?ivk_sa=1023197a.
[5][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梁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11.
[6]强世功.全球化与世界帝国[J].读书,2023(3):3-11.
[7]余姣,杨近平.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应对逆全球化的思考[J].现代交际,2022(12):38-46+122.
[8][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7:199-200.
[9]孙英春.论全球性与人类公共伦理[J].浙江学刊,2023(2):33-40.
[10][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M].郦红,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252-253.
[11]任雁.“文化迁徙”背景下中国留学社交媒体使用的“两栖”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
[12]赵娟.文化迁徙语境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析《盛大的记录:鲍希曼与中国宗教建筑(1906~1931年)》[J].艺术设计研究,2017(2):117-123.
[13]Sam, D.L.& Berry, J.W.(2006).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秦嘉遥,安琪.粉丝经济时代下基于用户UGC的网络营销策略分析及发展建议——以小红书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2(16):34-36.
[15]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9-225.
[16]杨中芳, 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 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 1999(2): 1-21.
[17]Cobb,S.(1976).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5):300-314.
[18]陆露,唐贤清.同源异境视野下汉语方言比较研究的新探索[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39-149.
[19][德]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 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341.
[20]王钦.中日民俗文化教育比较研究[J].西部学刊,2022(12):71-74.
[21][日]梅原猛.地狱的思想[M].刘瑞芝,卞立强,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39-40.
[22][日]内藤湖南.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M].刘克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10-16.
[23]La Pastina, A.C.& Straubhaar, J.D.(2005).Multiple proximities between television genres and audiences: The schism between telenovelas'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local consumption.Gazette(Leiden, Netherlands),67(3):271-288.
[24]章宏,吴潇阳.“多重接近性”视角下的国产电影跨国多地拍摄——以《北京遇上西雅图》和《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为例[J].当代电影,2017(2):169-172.
[25][美]爱德华·萨丕尔.萨丕尔论语言、文化与人格[M].高一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326-331.
[26]周国清,唐永亮.互动逻辑与建构取向:编辑主体身份认同论略[J].中国编辑,2022(8):17-23.
[27]杨博文.日本乒乓球发展路径及复兴因素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2(17):142-145.
[28]刘思雨,季峰.主流媒体国际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CGTN报道北京冬奥会的议程举隅[J].体育学刊,2023(1):20-26.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蔡馥谣.华莱坞电影“走出去”策略初探[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01):57.
[2]曾 光,高 栩.文化产品增值与折扣之辩证及其数学模型建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0,(06):116.
 Zeng Guang & Gao Xu.The Dialectics between Value Addition and Discount of the Cultural Product and Its Mathematical Model Construction[J].FUTURE COMMUNICATION,2020,(03):116.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青少年网络舆情的大数据预警体系与引导机制研究”(20&ZD012)。
作者简介:骆正林,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雨菲,女,硕士研究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