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张 超,苏士梅.红色纪念建筑作为记忆媒介的复合空间叙事研究——以红旗渠纪念建筑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4,(02):10-19.
点击复制

红色纪念建筑作为记忆媒介的复合空间叙事研究——以红旗渠纪念建筑为例()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4年02期
页码:
10-19
栏目: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专栏
出版日期:
2024-04-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4)02-0010-10
作者:
张 超苏士梅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Author(s):
-
关键词:
红色纪念建筑 红旗渠 精神文化记忆 建筑媒介 GIS空间认知
分类号:
G206.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纪念建筑作为储存历史记忆的媒介载体及表征符号,在记忆延续与传播过程中具有秉要执本的作用。不同的媒介形式、空间布局、记忆符号对记忆有不同的建构作用,如何合理建构与表征纪念建筑媒介记忆路径尚待深耕探究。文章以文化记忆理论为基础,红旗渠纪念建筑媒介为个案,运用叙事分析和GIS空间认知研究方法,探究红旗渠纪念建筑媒介在人文·自然空间中的红色精神记忆建构逻辑。红旗渠纪念建筑媒介的空间场域由自然和人文双主线构成,通过纪念建筑媒介排列构成的记忆空间对精神记忆进行有序传播。游客通过人文·自然复合沉浸模式、多元文化符号叙事以及场景触感将自我精神嵌入该记忆场域之中,建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媒介相交互的精神记忆场域空间,从而实现红旗渠文化精神在日常生活及旅游中的深化与传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程励,王美玉,等.红色旅游情境下的情感触点、情感反应与游客认同——基于5个红色旅游景区样本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23(1):1-27.
[2]误洪滨.博物馆叙事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1):183-192.
[3]杨帆,徐晓玉.红色场馆新媒体建设研究——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2):17-20.
[4][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7-49.
[5][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0-52.
[6][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势与变迁[M].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58-159.
[7]何道宽,尼尔·波斯曼.媒介环境学派的一代宗师和精神领袖[J].新闻记者,2019(11):90-96.
[8]潘飞.“公民建筑”理念的媒介性解释:基于公共传播的视角[J].新闻界,2013(17):1-5.
[9]张超.唐山大地震纪念建筑的媒介记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22:3.
[10][德]阿莱达·阿斯曼.记忆中的历史:从个人经历到公共展演[M].袁斯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78.
[11]王韬,刘云刚.地图与制图术:国际批判制图学/GIS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22(6):1097-1108.
[12]安传艳,李同昇.地图表征的权力运作机制:建构的知识话语[J].地理研究,2019(8):2099-2112.
[13]吕源,彭长桂.话语分析:开拓管理研究新视野[J].管理世界,2012(10):157-171.
[14][美]保罗·康安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
[15]Maurice,H.(1980).The collective memory.New York:Harper & Row Press.
[16] Civale,L.(2017).The mirror of history:Patrimonialism practice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the urban landscape of Vicosa(1980-2010).Cadernos De Historia,(28):296-317.
[17]Scolari,C.(2009).Digital Eco logy:Umberto Eco and asemiotic approach to digital communication.Information Communicatio & Society,(12):129-148.
[18]Schwartz,D.(2013).Art history,natural history and the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nature art history.Natural History and the Aesthetic Interation of Nature,(05).537-556.
[19]刘朦.景观艺术构型与文化空间之人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1-13.
[20]殷双喜.纪念碑及其作为建筑艺术的公共性[J].雕塑,2004(6):29-31.
[21][法]皮埃尔·诺拉.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黄艳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22-24.
[22]龚金星.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N].人民日报,2022-10-30(1).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河南黄河文化空间的数字化建构与传播研究”(2023CXW018)。
作者简介:张超,男,副教授,博士; 苏士梅,女,教授,博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