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赵红勋,王文静.移动互联语境下青年群体工作实践的媒介化转向[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4,(01):49-59.
 ZHAO Hong-xun & WANG Wen-jing.The Mediatization Turning of Youth Group's Work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Mobile Interconnection[J].FUTURE COMMUNICATION,2024,(01):49-59.
点击复制

移动互联语境下青年群体工作实践的媒介化转向()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4年01期
页码:
49-59
栏目:
媒介社会
出版日期:
2024-02-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The Mediatization Turning of Youth Group's Work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Mobile Interconnection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4)01-0049-11
作者:
赵红勋12王文静3
(1.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2.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3.福州理工学院文理学院,福建福州350506)
Author(s):
ZHAO Hong-xun & WANG Wen-jing
关键词:
青年群体 工作实践 媒介化 劳动
分类号:
G206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在充斥着“劳动”意指的当代“工作实践”中,青年的主体价值得以彰显。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强力渗透,青年工作实践的主体、场景以及关系等多重维度日渐呈现出“媒介化”转向。从实践主体向度来看,青年与媒介的融合互嵌重塑了工作的主体角色,并借由行动逻辑铺展了新的媒介化惯习; 在实践场景方面,新媒介在常态化的运行中融入青年工作的诸多环节,并通过即时性场景搭建将工作内容延伸至生活空间; 从实践关系维度来看,媒介化交往正在改写青年工作关系的网络谱系,严肃性的层级结构被瓦解,媒介化的联结关系走向了交际的中心。当然,青年工作实践的媒介化转向之中浸润着资本的运行逻辑。媒介在弱化青年工作制度的同时,也建构了更为隐蔽的权力关系模式,不仅扩大了青年的资源差距,而且重新分配了青年的自我时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20.
[2]肖恩·塞耶斯,周嘉昕.现代工业社会的劳动——围绕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考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1):33-41.
[3]黄庆平,张振华,吴轲威等.数字经济时代的职业演进与青年职业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22(9):114-119.
[4]澎湃新闻.QuestMobile2022全面数字化发展下的消费市场洞察[EB/O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146200.
[5]左雅靓,窦泽南,张建英,乔志宏.青年技能型人才的前瞻性人格、职业认同与工作适应[J].中国青年研究,2016(5):60-64+45.
[6]郑楠,周恩毅.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幸福感对其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0):58-64.
[7]方奕,王静,周占杰.城市快递行业青年员工工作及生活情境实证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7(4):5-11.
[8]张斌.中国字幕组、数字知识劳(工)动与另类青年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17(3):5-12.
[9][丹]施蒂格·夏瓦.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M].刘君,李鑫,漆俊邑,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3.
[10]孙萍.媒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传播、物质性与数字劳动[J].国际新闻界,2020(11):39-53.
[11]王琛元.欧洲传播研究的“媒介化”转向:概念、路径与启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05):5-26+126.
[12]Bruno, L.(2007).Reassembling the social: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英]尼克·库尔德利.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39.
[14]Nick,C.(2008).Mediatization or mediation? Alternative understandings of the emergent space of digital storytelling.New Media & Society, 10(3): 373-391.
[15]马超.数字媒体时代城乡青年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研究——来自S省青年群体的实证调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79-100.
[1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3/c88-10757.html.
[17]赵红勋.微传播语境下青年群体的媒介行为与心理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7(1):70-75.
[18]戴宇辰.“旧相识”和“新重逢”: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媒介(化)研究的未来——一个理论史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9(4):68-88.
[19]段俊吉.打造“人设”:媒介化时代的青年交往方式变革[J].中国青年研究,2022(4):31-39.
[20]冯刚,胡玉宁.“中国体验”中的青年品格:文化反哺的媒介化转向与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21(12):113-119.
[21]施蒂格·夏瓦,刘君,范伊馨.媒介化:社会变迁中媒介的角色[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59-69.
[22][加]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7.
[23][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31.
[24]杨柏岭.作为文化的传播:人、媒介与社会关系的形上之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8):9-15.
[25]周孟杰,徐生权,吴玮.媒介逻辑何以嵌入行动——返乡青年短视频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22(01):66-73.
[26]彭正银,汪爽.青年网民移动社交网络持续使用意愿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网络外部性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7(12):67-72+79.
[27]姚文苑.“Emoji社交”:视觉语言媒介的入场与数字交流方式重构——青年群体在微信中的emoji实践解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3):81-95.
[28]郭瑾,蒲清平.重构与改造:都市青年白领的社交媒介使用与社会交往[J].青年研究,2016(1):1-4.
[29]赵红勋.新媒介依赖视域下青年群体的“信仰风险”论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0(1):13-20.
[30]佟亚洲.新媒体时代青年工作面对的新挑战[J].当代青年研究,2020(04):103-108.
[31]郭恩强.在“中介化”与“媒介化”之间:社会思想史视阈下的交往方式变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8):67-72.
[32]敖成兵.斜杠青年:一种“互联网+”时代的职业身份解码[J].中国青年研究,2017(12):80-84.
[33][美]帕特里夏·华莱士.工作过场所中的互联网——新技术如何改变工作[M].王思睿,印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5.
[34]张铮,陈雪薇,邓妍方.从浸入到侵入,从待命到疲倦:媒体从业者非工作时间社交媒体使用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1(3):160-176.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赵红勋,陈 霞.角色认知与关系建构: 青年游戏实践的社会交往研究 ——基于《王者荣耀》游戏玩家的学术考察[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1,(06):50.
 ZHAO Hong-xun & CHEN Xia.Role Cognition and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On Social Interaction in Youth's Game Practice with a Case Study of "Honor of Kings"Gamers[J].FUTURE COMMUNICATION,2021,(01):50.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青少年的短视频沉迷与治理研究”(23BXW092)。
作者简介:赵红勋,男,副教授,博士; 王文静,女,助教,硕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