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连庆,曹法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2]孙玮.媒介化生存:文明转型与新型人类的诞生[J].探索与争鸣,2020(6):15-17+157.
[3]荆学民.数字化时代的锐度与限度对政治传播的意义[J].新闻与写作,2023(5):1.
[4]胡泳,陈磊.网络传播研究述略:从本体研究到规范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143-152.
[5]程志翔.何谓技术工具论:含义与分类[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4):75-81.
[6]陆小华.智能内容生成的实质、影响力逻辑与运行范式——ChatGPT等智能内容生成现象透视与解析[J].新闻大学,2023(4):17-24+119-120.
[7][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5.
[8]刘日明.马克思的现代技术之思[J].学术月刊,2020(4):23-34.
[9][德]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86.
[10]孙玮.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J].学术月刊,2015(12):5-18.
[11]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31.
[12][英]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71.
[13][德]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193.
[14][德]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7.
[15]黄静秋,邓伯军.数字劳动异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J].阅江学刊,2023(4):28-40+170.
[16]钟祥铭,方兴东.智能鸿沟:数字鸿沟范式转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133-142.
[17]章玉贵.算力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与战略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5):101-107.
[18]鲁传颖.全球数字地缘政治的战略态势及其影响[J].当代世界,2023(5):37-43.
[19][德]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7 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96.
[20][德]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
[21]刘皓琰.数字帝国主义是如何进行掠夺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11):143-154.
[22]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7/content_6891752.htm.
[23]江潞潞.智能交往,未来已来——“激荡AIGC”数字交往八人谈观点综述[J].传媒观察,2023(3):48-54.
[24]陈尧.数字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基于垄断资本积累、空间权力扩张双重视角[J].理论月刊,2023(9):84-93.
[25]唐莉,邓锐.数字帝国主义时代世界革命的现实境遇与应对策略[J].学术界,2023(8):91-100.
[26][美]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 [M].杨立平,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2-15.
[27]白刚.数字资本主义:“证伪”了《资本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3-60.
[28][英]亚历克斯·卡里尼科斯,李春兰,杨柳.冷战结束以来的帝国主义论评析[J].国外理论动态,2007(11):8-14.
[29][美]迈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M].杨建国,范一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90.
[30]唐新华.西方“技术联盟”:构建新科技霸权的战略路径[J].现代国际关系,2021(1):38-46+64.
[31]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9.
[32]宋建丽.数字资本主义的“遮蔽”与“解蔽”[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8):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