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胡黎红,席雨田.悲喜联生,以智拔情:印度电影的情感证悟与美学智慧[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3,(03):118-125.
点击复制

悲喜联生,以智拔情:印度电影的情感证悟与美学智慧()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3年03期
页码:
118-125
栏目:
影视艺术
出版日期:
2023-06-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3)03-0118-08
作者:
胡黎红席雨田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北京100020)
Author(s):
-
关键词:
印度电影 悲智 喜智 双重超越
分类号:
J905.351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重情倚情的电影创作策略在各国族中不无一致,但经由“情”之世俗关怀抵达“智”之超越境界,印度电影则可谓卓殊。文章观取二十余部近年来的印度影片,试借“悲智”与“喜智”这一对核心概念,探求印度电影悲喜联生、以智拔情的创作特征及其所取道的文化传统、美学资源。印度电影“情智”策略之鲜明卓异,一是通过悲喜双线的平行并联、悲谷喜峰的调转回旋、悲喜元素的点面适配超越了“情感力量的片面性”,并呈显出“悲喜本是同根生”的情感证悟; 二是经由悲喜内涵易换拔除了“情”中之厄、情之所溺,从而实现了对“情感沉溺、情智分离”的再次超越。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143.
[2]杨艳萍.论荣格美学理论体系中的“集体无意识”[J].柳州师专学报,2009(3):29-31.
[3]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2143-2144.
[4]徐其超.论藏文《诗镜》生命美学意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2):197-205.
[5]吕约.悲智与喜智:杨绛的文学世界[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28-29.
[6]倪培耕.印度味论诗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2.
[7]黄宝生.印度古典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1-42.
[8]刘小菠.《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与荷马史诗叙事范式比较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92-100.
[9]洪涛.有情无情:佛道渗透中的沉沦与超越[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1):130-134.
[10]达照.“梵我一如”的演绎及其意义[J].南亚研究(自然科学版),2001(1):67-72.
[11]赵晴.今日印度电影[J].世界博览,2000(11):19-21.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胡黎红,女,副教授,博士; 席雨田,男,硕士研究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