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143.
[2]杨艳萍.论荣格美学理论体系中的“集体无意识”[J].柳州师专学报,2009(3):29-31.
[3]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2143-2144.
[4]徐其超.论藏文《诗镜》生命美学意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2):197-205.
[5]吕约.悲智与喜智:杨绛的文学世界[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28-29.
[6]倪培耕.印度味论诗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2.
[7]黄宝生.印度古典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1-42.
[8]刘小菠.《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与荷马史诗叙事范式比较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92-100.
[9]洪涛.有情无情:佛道渗透中的沉沦与超越[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1):130-134.
[10]达照.“梵我一如”的演绎及其意义[J].南亚研究(自然科学版),2001(1):67-72.
[11]赵晴.今日印度电影[J].世界博览,2000(1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