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05.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39.
[3]央视网.《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从经典中感悟信仰之美[EB/OL].http://tv.cctv.com/2021/03/16/VIDEVJoSnlTldMjO4gf52i9G210316.shtml.
[4]吴学琴.媒介话语的意识形态性及其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116-123.
[5][法]雷吉斯·德布雷.图像的生死[M].黄迅余,黄建华,译.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2.
[6]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7][美]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97.
[8]肖胜伟.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
[9]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146.
[10]钟英法,舒醒.江西红色文化内涵的哲学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3):38-43.
[1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人民日报,2021-10-1(1).
[12]孙艺君.文艺传播学[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197.
[13][英]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9.
[14]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下)[J].广西民族研究,2003(3):39-48.
[15]孟建,[德]Stefan Friedrich.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
[16]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136-137.
[17]詹小美,王仕民.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政治认同[J].中国社会科学,2013(9):27-39.
[18][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58.
[19]王海洲.政治仪式:权力生产和再生产的政治文化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254.
[20][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21][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73.
[22]龙柏林,刘伟兵.图像·音乐·仪式:意识形态具象化的三种典型[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2-20.
[23]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J].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9(9):39-66.
[24]焦俊波,于振懿.结构·视角·符号:电视理论节目的多维叙事研究——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例[J].未来传播,2022(5):16-20.
[25][法]罗兰·巴特.显义与晦义[M].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7.
[26][俄]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上卷)[M].徐昌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37.
[27][美]保罗·M.莱斯特.视觉叙事:形象载动信息[M].霍文利,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446.
[28]苏海生,孙秀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叙事研究[J].江汉学术,2019(1):118-123.
[29]刘涛.文化意象的构造与生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9):20-25.
[30]彭文斌,郭建勋.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J].民族学刊,2010(2):13-18.
[31][英]A.N.怀海特.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M].周邦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92.
[32]陈小娟.政务短视频内容生产的连接逻辑与策略[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