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余永永.民族性:中国当代电影本质化叙事策略审美的根本[J].电影文学, 2020(16): 20-22.
[2]尹鸿, 梁君健.英雄殉道与凡人悲欢的双重变奏——2020年国产电影创作备忘[J].当代电影, 2021(3):4-14.
[3]陈旭光.略论中国“新主流电影”(2019-2020)[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21(2):77-81.
[4]陈旭光, 刘祎祎.论中国电影从“主旋律”到“新主流”的内在理路[J].编辑之友, 2021(9):60-69.
[5]周星.中国电影的普适性创作支撑——新主流电影的认知思考[J].艺术百家,2013(1): 36-41.
[6]陈旭光.中国新主流电影大片:阐释与建构[J].艺术百家,2017(5):13-21.
[7]饶曙光.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主流电影建构[J].文艺研究,2009(1):76-84.
[8]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两部影片累计票房近百亿元,《长津湖》系列还有着比票房数字更重要的意义[EB/OL].https://www.zgdypw.cn/sc/sjbg/202203/17/t20220317_7338468.shtml.
[9]孔朝蓬.成长主题的自我裂变与成长叙事的局限——徐静蕾导演电影研究[J].当代电影,2015(11):61-64.
[10]康宁.新主流电影的认同机制:奇观呈现、叙事弥合与意义共生[J].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1(2): 89-96.
[11][美]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0.
[12]祝亚峰.20世纪90年代成长小说的叙事与性别——从“60 年代生”人的成长小说谈起[J].文艺研究,2006(11):12-18.
[13]Bakhtin,M. M.(1981).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Four essay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4]许淼.好莱坞动画电影的成长叙事[J].电影文学,2016(24):102-104.
[15]聂楠.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变奏——乌兹别克斯坦电影导演创作观察[J].当代电影, 2020(5): 97-102.
[16]卢文超.《八佰》:新主流电影中民族性的勾勒[J].视听, 2021(11): 79-81.
[17]姜小凌, 翟兰兰.国际传播视野下抗战电影的民族性表达[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0, 41(12): 77-81.
[18]周晓虹.从颠覆、成长走向共生与契洽——文化反哺的代际影响与社会意义[J].河北学刊, 2015(3):104-110.
[19]曹丙燕,徐国杰.“中国式英雄”的精神结构及其建构视野[J].电影文学,2019(6):17-21.
[20]贾磊磊.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民族主体性建构[J].电影艺术, 2019(5): 12-19.
[21]王海洲.中国电影的“再民族化”——新中国电影民族性建构的道路与前路[J].当代电影, 2020(5): 4-11.
[22]詹庆生.《长津湖》:战争巨制的全景叙事与共同体想象[J].电影艺术,2021(5):61-64.
[23]峻冰.《长津湖》: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创新性探索[N].四川经济日报,2021-11-17(6).
[24]何梦云.《红海行动》:多重的文化信念[J].中国报业,2019(2):53-54.
[25]刘慈欣.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A].王泉根.现代中国科幻文学主潮[C].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102-103.
[26]陈韬.从“琉璃瓦”到“长城星球”:民族性视域下电影《流浪地球》价值新探[J].中国文艺评论, 2021(11): 82-94.
[27]岳晓英.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中国“新主流”电影大片的文化价值观表达[J].电影新作, 2021(3): 23-28.
[28]中国新闻网.郭帆做客《今日影评》:寻找中国科幻文化内核[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4956294307954665&wfr=spider&for=pc.
[29]宋歌. 2001:《太空漫游》与《流浪地球》比较研究[J].记者摇篮,2019(3):82-83.
[3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1).
[31]杨宏伟,张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J].中国德育,2018(1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