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继南.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5.
[2]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2): 36-46.
[3]刘立华,童可.框架理论视角下国家形象的媒体话语——以“中美贸易战”报道为例[J].山东外语教育,2021(3): 39-49.
[4]刘琼.媒介话语分析再审视——以甘姆森建构主义为路径[J].新闻与写作,2015(5): 92-97.
[5]人民网.提升国际话语权中国需要这样做[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871467183712922&wfr=spider&for=pc., 2021-06-07.
[6]刘燕南,刘双.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建构:框架、方法与问题[J].现代传播,2018(8): 9-14.
[7]刘滢.从七家中国媒体实践看海外社交平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J].中国记者,2015(7): 81-82.
[8]刘建明,徐恬.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指标和权重[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4): 41-57.
[9]毛伟. Twitter平台三大央媒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效果评估与优化思考[J].中国记者, 2020(6): 70-73.
[10]毛薇.美国网络舆情中美贸易关系的话语认知和建构——以华盛顿邮报进博会报道的网络评论文本分析为例[J].情报杂志,2019(9): 84-89.
[11]魏怡孜.李子柒短视频的国际传播效果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21.
[12]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70.
[13]毛伟.西方主流新闻机构社交媒体平台的运维观察与思考[J].中国记者,2021(1): 80-83.
[1]窦卫霖 李霁阳.习近平国际演讲的话语策略分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6):19.
[2]廖卫民.跨时期网络舆论铺垫效果的构念启动与使用——基于人民日报“城管”议题微博的统计分析与时序
考察[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1):2.
[3]曹小晶,郑欣,华烨,等.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学作品改编研究新维度——以贾平凹作品电影传播效果为个案的调研报告[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6):89.
[4]李炜炜,袁军.转换与融合:全媒体时代对外传播素养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6):35.
Li Weiwei & Yuan Jun.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a Study of External Communication Literacy in the Era of Wholly Media[J].FUTURE COMMUNICATION,2019,(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