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承宇.香港电影的东亚与东南亚传播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7:57.
[2]黄会林,黄偲迪,黄宇晟.中国文化认知对观看中国电影期望与行为的影响研究:2020年度中国电影东南亚地区传播调研报告[J].现代传播, 2021(1):21-27.
[3]佚名.崇高的理想——陆氏为东南亚人士带来欢乐[J].国际电影, 1955(3):14.
[4]钟宝贤.星马实业家和他的电影梦:陆运涛及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A].黄爱玲.国泰故事(增订版)[C].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9:34.
[5]佚名.亚洲电影与我[N].星洲日报,1959-5-1(18).
[6]Lim,K.T.(1991).55 years of cinema[M].Singapore: Landmark Books.
[7]陶秦.寄友人书[J].国际电影, 1958(31):8.
[8][美]傅葆石.现代化与冷战下的香港国语电影[A].黄爱玲.国泰故事(增订版)[C].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9:52.
[9]向菲.香港“电懋”时装国语片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10]佚名.充满青春欢乐的《曼波女郎》[J].国际电影,1957(16):14.
[11]佚名.奇情讽刺喜剧——六月新娘[J].国际电影,1959(46):6.
[12]佚名.璇宫艳史——一部有寓言意义的浪漫派奇情粤语大笑片[J].国际电影,1957(19):22.
[13]佚名.《风雨牛车水》《星洲艳迹》同时推出:国际公司大量推出新片[N].南洋商报,1956-12-14.
[14]佚名.国际电影销数十万独创风格——好莱坞导报专文推荐[J].国际电影,1961(3):4.
[15] 舒淇.对“电懋”公司的某些观察与笔记[A].黄爱玲.国泰故事(增订版)[C].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2:106.
[16]许琦.折中雅俗·颂赞现代:《国际电影》的办刊实践及特色[J].电影文学,2020(13):115-118.
[17] 李二仕,陈思航.文化语境与价值重估:香港杂志《国际电影》“商业影评”之辨[J].电影评介,2019(3):6-10.
[18]佚名.野玫瑰风情万种[J].国际电影,1960(56):6.
[19]苏涛.重绘亚洲电影工业版图:亚洲电影节与香港电影(1954—1964)[J].电影艺术, 2020(4):122-128.
[20]钟翰声.文化外交的作用及局限:冷战初期的日本电影节外交(1954—1956年)[J].日本学,2021(3):77-96.
[21][美]迈克尔·H·普罗瑟.跨文化传播导论[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64.
[1]苏涛.《新少林寺》:大片时代的武林神话[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2):47.
[2]刘海波.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四个向度与四种力量[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5):50.
[3][美]张英进,(著)苏(译).娼妓文化与都市想象: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协商本文原名Prostitution and Urban Imagination:Negotiating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in Chinese Films of the 1930s。(上)[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1):57.
[4]范志忠,吴鑫丰.2010年中国电影创作热点与争鸣[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2):71.
[5][美]张英进/著苏涛/译.娼妓文化与都市想象: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协商(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2):94.
[6]孙燕.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与文化命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6):77.
[7]王艳云.从《建国大业》看文化创意
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启示作用[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1):57.
[8]范志忠,任晓烨.2009年中国电影创作争鸣述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2):75.
[9]尹鸿,张建.全球多元电影格局与中国电影的文化建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5):54.
[10]陈瑜.中国类型电影研究的几个问题[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