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范建刚,崔维维.短视频传播“无名者”榜样情感动员逻辑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2,(01):76-84.
点击复制

短视频传播“无名者”榜样情感动员逻辑研究()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2年01期
页码:
76-84
栏目:
媒介社会
出版日期:
2022-02-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2)01-0076-09
作者:
范建刚崔维维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Author(s):
-
关键词:
短视频 “无名者” 镜像理论 情感动员
分类号:
G206.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短视频塑造“无名者”榜样形象,把生活中的普通人、平凡人作为榜样镜像化。通过“无名者”榜样形象镜像化、“无名者”榜样情感镜像化、“无名者”榜样价值镜像化这三个层次唤醒受众,实现受众对“无名者”榜样的认同与追随。文章运用拉康镜像理论对这一传播现象进行分析,提炼此类短视频“情感共鸣—移情忧伤—情感治愈—情感升腾”的情感动员逻辑,通过镜像化价值生成、镜像化价值认同、镜像化价值追随三个方面优化情感动员逻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s://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t20210915_71543.htm.
[2] 喻国明.5G时代视频传播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视听,2019(10):87-88.
[3] 福柯.无名者的生活[Z].李猛,译.社会理论论坛,1999(6):61-67.
[4] 潘祥辉.“无名者”的出场:短视频媒介的历史社会学考察[J].国际新闻界,2020(6):40-53.
[5] 黄海.反思我们的榜样教育——兼论榜样的人性反思与理性批判[J].中国青年研究,2006(9):15-18.
[6] 彭怀祖.论道德模范和道德苛求的消解——以提升榜样效应为视角[J].伦理学研究,2013(2):23-27.
[7] 张一兵.魔鬼他者,谁让你疯狂—拉康哲学解读[J].人文杂志,2004(5):14-22.
[8] 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78.
[9] Horton,D.& Richard,W.R.(1956).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Observations on intimacy at a distance.Psychiatry,19(3):215-229.
[10] [美]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1.
[11] [美]乔治·莱考夫,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4.
[12] [美]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2.
[13] 邵严毅.哲学与隐喻的不解之缘[J].社会科学家,2008(4):154 -156.
[14] [法]雅克·拉康等.视觉文化的奇观[M].吴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6.
[15] 彭兰.短视频:视频生产力的“转基因”与再培育[J].新闻界,2019(1):34-43.
[16] [美]唐·伊德.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M].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0.
[17]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M].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2.
[18] [法]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
[19]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3.
[20]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
[21] Zelizer,B.(1990).Achieving journalistic authority through narrative.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7(4):366-376.
[22] Flam,H.& King,D.(2005).Emotions and social movements.London:Routledge.
[23] Poma,A.& Gravante,T.(2016).“This Struggle Bound Us”,an analysis of the emotional dimension of protest based on the study of four grassroots resistances in Spain and Mexico.Qualitative Sociology Review,12(1): 142-161.
[24] [法]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150.
[25]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57-358.
[26] 胡学源.论榜样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以康德伦理学为基础对榜样主义德性理论的回应[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7(1):66-74.
[27] [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6.
[28] 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9-30(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牛静,徐天宜.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伦理困境及抉择路径探讨——基于波特模式对危险动作类视频的传播伦理分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1):20.
 Niu Jing & Xu Tianyi.The Ethical Dilemma of Short Video Platform and the Way to Choose——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Ethics of Dangerous Action Video Based on Porter Model[J].FUTURE COMMUNICATION,2019,(01):20.
[2]舒洪磊,陈 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村民的社会参与及主体性建构研究——以中国西部L村抖音使用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1,(01):28.
[3]尹连根,刘运来.短视频平台的技术赋权与可见性劳动 ——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考察[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1,(06):41.
 YIN Lian-gen & LIU Yun-lai.Technology Empowerment and Visibility Labour in Short Video Platform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J].FUTURE COMMUNICATION,2021,(01):41.
[4]谢泽杭,于 晶.三元交互:短视频平台上两会提案受众解读机制的定性比较[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4,(02):42.
[5]沈松华.物质富裕的景观陈列: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杭州乡村短视频形象传播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4,(05):91.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公众短视频的情感触发机制及其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影响研究”(20YJA710006)。 作者简介:范建刚,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维维,女,博士研究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