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70.
[2]艾媒大文娱行业研究中心.2019—2020年中国移动游戏行业年度报告[EB/OL].https://www.iimedia.cn/c400/70593.html.
[3][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9.
[4][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的游戏要素研究[M].傅存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
[5]刘瑞儒,符永川,任锁平.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特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7):47-53+60.
[6]孙秀丽,黄少华.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情感维度[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5-70.
[7]鲍鲳,马中红.从“游戏即生活”到“游戏只是游戏”——小镇青年的网游实践与现实生活[J].中国青年研究,2019(11):13-21.
[8]何威,李玥.戏假情真:《王者荣耀》如何影响玩家对历史人物的态度与认知[J].国际新闻界,2020(7):49-73.
[9]燕道成,黄果.网络暴力游戏涵化青少年的传播心理动因[J].中国青年研究,2013(1):100-104.
[10]巢乃鹏.网游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学海,2015(5):24-30.
[11]诸葛达维.游戏社群情感传播的互动仪式机制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1):123-129.
[12]胡为雄.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教学与研究,2004(8):39-45.
[13][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84.
[14]Horton, D.& Wohl,R.R.(1956).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 Observations on intimacy at a distance.Psychiatry,19(3):215-229.
[15]徐祥运,张特,程子瑞.哈贝马斯视域下微信使用对社会交往的负面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7):65-70.
[16]黄丽娜.准社会交往:社交媒体时代舆论引导心理路径[J].编辑之友,2019(12):53-56.
[17][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45.
[18][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
[19][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0.
[20]张茜.媒介发展对仪式的影响及媒介仪式的产生[J].东南传播,2019(6):98-100.
[21][英]尼克·库尔德里.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M].崔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4.
[22]赵红勋.从“变形计”看青少年的媒介形象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8(4):88-94.
[23][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6.
[24]赵红勋.新媒介依赖视域下青年群体的“信仰风险”论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0(1):13-20.
[1]赵红勋,王文静.移动互联语境下青年群体工作实践的媒介化转向[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4,(01):49.
ZHAO Hong-xun & WANG Wen-jing.The Mediatization Turning of Youth Group's Work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Mobile Interconnection[J].FUTURE COMMUNICATION,2024,(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