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方晓恬,郜书锴.中国电视信息化的发展与传播学的兴起——基于知识社会史视角的考察[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1,(04):105-111.
点击复制

中国电视信息化的发展与传播学的兴起——基于知识社会史视角的考察()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1年04期
页码:
105-111
栏目:
影视艺术
出版日期:
2021-08-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2096-8418(2021)04-0105-07
作者:
方晓恬1郜书锴2
1.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北京100871; 2.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焦作454002
Author(s):
-
关键词:
中国电视 信息化 现代化 本土化 传播学
分类号:
G229.29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通过耙梳《人民日报》、新闻传播学过刊等史料,尝试梳理中国电视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的信息化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媒介技术推动了电视信息化改革,电化教育的兴起使电视成为普及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传播工具,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电视受众研究开启了新闻学界对建构中国特色传播学的探索。中国电视在完成信息化、现代化、本土化的转型中,同时推动了传播学在中国的出现、落地与本土化。这样的回顾,有助于将中国电视的信息化发展融入传播学兴起的历史轨迹,拓展和丰富“传播学在中国”的知识社会史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83-185.
[2]于有海,徐耀中.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我国城乡信息网络正在形成[N].人民日报,1984-4-23(2).
[3]任远.电子新闻采访——新闻报道的新武器[J].国际新闻界, 1979(3):82-86.
[4]马元和.电子新闻采访[J].新闻战线,1980(2):45.
[5]郭镇之.中国电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27-128.
[6]中国广播电视代表团.美国的“电视新闻”[N].人民日报,1980-2-28(7).
[7]龚学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J].新闻大学,1984(2):89-92.
[8]叶子.充分发挥画面的作用——再谈电视新闻的改革[J].现代传播,1984(4):18-24.
[9]叶家铮.从电视传播的特性谈电视新闻之“新”[J].现代传播,1983(1):30-34.
[10]卢克勤.广播电视——强大的现代化信息传播工具[J].广播与电视技术,1983(5):1-5.
[11]黄勇.广播学院将原新闻系分为四系一部[J].新闻战线,1980(11):36.
[12]李良荣.新世纪的探索:李良荣新世纪新闻学研究文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22-24.
[13]罗昕.被忽视的登陆点:施拉姆、余也鲁广州讲学35周年的历史考察[J].国际新闻界,2017(12):22-33.
[14]王晓荃,等.远程教育:理念与实践(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29-30.
[15][美]宣伟伯,余也鲁.传媒·教育·现代化:教育传播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56-176.
[16]王怡红,胡翼青.中国传播学30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32.
[17]陈崇山.施拉姆的理论对我的指引[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4):14-18.
[18][美]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金燕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1-59.
[19]对不发达地区广播电视的调查表明应不失时机发展农村广播电视[N].人民日报,1988-7-11(3).
[20]吴华.全国电视新闻理论讨论会在徐州召开[J].视听界,1986(1):22.
[21][美]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M].刘海龙,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序.
[22]祝建华,吕继红.近年来国内有关西方传播学的研究概况[J].新闻大学,1983(1):118-120.
[23]喻国明.喻国明自选集.别无选择:一个传媒学人的理论告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张文娟.“中年”美国电视与“青春期”中国电视的十大差异[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5):62.
[2]张国涛.国际化: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现实道路[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5):70.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新文科背景下的传播创新研究”(CXTD2021-1)。 作者简介:方晓恬,女,助理研究员,博士; 郜书锴,男,教授,博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