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J].文学导报,1931(6/7):31-32.
[2]“左联”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几次决议(摘要)[A].文振庭.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5.
[3]茅盾.封建的小市民文艺[A].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无声电影[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040.
[4]张长江.关于电影大众化的探讨[J].铃铛,1933(2):281-288.
[5]佚名.血花泪影:出演之前[J].影戏生活,1931(43):33-34.
[6]吴村.血花泪影:小小的自白[J].影戏生活,1931(43):30-31.
[7]佚名.一群乡下姑娘电影大众化的总动员[J].时代,1933(10):11-12.
[8]佚名.一群大众化[J].电影月刊,1933(25):38.
[9]叶秋心.大众化的电影是这样的[J].电影画报(上海1933),1933(5):5-6.
[10]夏衍.懒寻旧梦录(节选)[A].程季华.夏衍电影文集(第二卷)[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489.
[11]尘无.电影讲话[A].陈播.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593-600.
[12]尘无.中国电影之路[A].陈播.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610.
[13]呐鸥.中国电影描写的深度问题[J].现代电影,1933(3):2-3.
[14]夏衍.一个电影学徒的手记[A].程季华.夏衍电影文集(第一卷)[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22.
[15]葛飞.市场与政治:1930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5):23-30.
[16]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203-208.
[17]茅盾,蔡叔声.程步高导演全部配音声片摄影台本《春蚕》(上)[J].明星(上海1933),1933(5):25-32
[18]佚名.作家的消息:丁谦平之“狂流”[J].出版消息,1933(9):20.
[19]石仁.沈端先编剧现实的题材狂流未能表现大众力量[J].电影与文艺,1933(5):39-40.
[20]蔡叔声,程步高,张常人,等.《春蚕》座谈会[A].陈播.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55.
[21]郑伯奇.渔光曲[A].陈播.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34-337.
[22]周扬.关于国防文学——略评徐行先生的国防文学反对论[J].文学界,1936(创刊号):13-19.
[23]郑伯奇.谈国防电影[J].电影画报(上海1933),1936(33):4.
[24]怀昭.“国防电影”小论[A].陈播.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661.
[25]唐纳.清算软性电影论[A].陈播.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749.
[26]龚之方,凌鹤,尤兢,唐纳,怀昭,等.敬告艺华公司[J].星华,1936(27):20.
[27]高小健.重论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28]海.评《女性的呐喊》[J].玲珑,1933(13):561.
[29]吴风.船尾杂笔[J].明星(上海1933),1935(4):2.
[30]黎明.马路天使[A].陈播.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573.
[31]袁庆丰.1937年国产电影音乐配置与传播效果的世俗影响[J].中国音乐,2011(3):207-210.
[32]吴海勇.“电影小组”与左翼电影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79.
[33]佚名.马路天使与都市风光大不相同[J].星华,1937(革新9卷):15.
[34]张云乔.旧梦拾零[M].广州:中国烟草博物馆,2004:25.
[35]佚名.南京一度误会:马路天使复检通过[J].中国电影(上海),1937(5):12.
[36]陈子展,姚莘农,唐纳,等.《十字街头》座谈会[A].陈播.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99-310.
[37]佚名.十字街头先睹记[J].影与戏,1937(17):3.
[38]小吕.马路天使观后[J].星华,1937(革新11卷):29.
[39]凌鹤.国防电影小论[J].国防周刊,1936年(1):24-25.
[40]凤吾.《春蚕》与中国电影文化运动[A].陈播.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60-261.
[1]袁庆丰.《如此繁华》的世俗品位与艺术趣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的新市民电影[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3):39.
[2]袁庆丰.《王老五》的新技术主义制片路线及其艺术特征——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后的新市民电影实证[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5):81.
[3]袁庆丰.《联华交响曲》:
左翼电影余绪与国防电影的双重叠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中国国产电影文本读解之一[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2):70.
[4]袁庆丰.《夜半歌声》:惊悚元素与市民审美的再度狂欢——1937年新市民电影在国防电影运动背景下的新发展[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5):81.
[5]袁庆丰.《十字街头》:20世纪30年代“蚁族”生活写照与喜剧化处理[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6):61.
[6]袁庆丰.新市民电影《压岁钱》:
中国早期电影中的贺岁片[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4):83.
[7]袁庆丰.中国早期电影的道德图解与新电影的生长点——以联华影业公司1931年出品的无声片《恋爱与义务》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2):53.
[8]袁庆丰.与左翼电影分道扬镳的新市民电影——以影片《二对一》为主要分析案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