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精武.《民法典》视野下人脸识别信息的权益归属与保护路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21-29.
[2]刘婧雯,郭漫雪. 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研究[A]. 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2017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中国通信学会,2017:4.
[3]工宇.生物识别与隐私权保护之法律冲突及其协调[J].科技与法律,2009(6):25-28.
[4]彭兰.人一机文明:充满“不确定小生”的新文明[J].探索与争鸣,2020(6):18-20.
[5]胡凌.个人私密信息如何转化为公共信息[J].探索与争鸣,2020(11):27-29.
[6]肖唐镖.中国技术型治理的形成及其风险[J].学海,2020(2):76-82.
[7]郭小平,秦艺轩.解构智能传播的数据神话:算法偏见的成因与风险治理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9):19-24.
[8]汝绪华.算法政治:风险、发生逻辑与治理[J].夏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27-38.
[9]彭兰.“液态”“半液态”“气态”:网络共同体的“三态”[J].国际新闻界,2020(10):31-47.
[10]展宁.伊莱休·卡茨与大众传播研究:半个多世纪的学术演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10):5-22,126.
[11]王俊秀.数字社会中的隐私重塑——以“人脸识别”为例[J].探索与争鸣,2020(2):86-9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