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宇清.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从体制、人脉、文化看沪港台三地电影的渊源与发展[D].上海大学,2007.
[2]Clark P.(1987).Chinese Cinema:Culture and Politics since 1949.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刘宇清.“十七年”上海电影人的“主体—位置”分析[J].当代电影,2014(1).
[4]黄望莉.从都市景观到革命呈现——文华电影研究[D].上海大学,2009.
[5]石挥.演剧的两条路——迎头抢·由根起[A].魏绍昌.石挥谈艺录[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
[6]白沉.艺术上的良师益友[J].电影艺术,1982(10).
[7]叶明.追忆“文华”(1947—1951)[J].电影新作,1993(4).
[8]黄望莉.从都市景观到革命呈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178.
[9]石挥.从舞台到银幕[A].石挥.石挥谈艺录:雾海夜航[C].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147-151.
[10]周慧玲.表演中国:女明星、表演文化、视觉政治(1910—1945)[M].台北:麦田出版社,2004:23.
[1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 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41.
[12]贺桂梅.“民族形式”建构与当代文学对五四现代性的超克[J].文艺争鸣,2015(9).
[13]吴迪.“人民电影”探讨——十七年中的第一波“非主流”[J].电影艺术,2007(2).
[14]电影艺术编辑部.石挥、蓝马、上官云珠和他们的表演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20.
[15]傅葆石,黄锐杰.回眸“花街”:上海“流亡影人”与战后香港电影[J].现代中文学刊,2011(1).
[16]石挥.只得让“我”死的原因[A].石挥.石挥谈艺录:雾海夜航[C].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162.
[17]桑弧.关于《太平春》[J].大众电影,1950(2).
[18]陈纬.柯灵电影文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64.
[19]石挥.值得表扬的一件事[A].石挥.石挥谈艺录:雾海夜航[C].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168.
[20]钟大丰.论“十七年”电影里上海都市文化形象的变迁——从《我们夫妇之间》到《年青的一代》[J].当代电影,2017(6).
[21]陈犀禾,段静.批判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和当代现实主义——论张骏祥的电影创作[J].当代电影,2012(6).
[22]冯征.应该正确地塑造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形象!——评影片《关连长》[N].人民日报,1951-06-17(5).
[23]陈荒煤.创造伟大的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典型[J].解放军文艺,1951(1).
[24]沈寂.从《武训传》到《宋景诗》[J].电影新作,2000(2).
[25]石挥.《鸡毛信》艺术总结[A].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65[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126.
[26]沈寂,韦泱.昨夜星辰:我眼中的影人朋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67.
[27]王建军.《鸡毛信》版本溯源及人物原型考辨[N].文汇报,2018-02-05(W04).
[28]石挥.《天仙配》的导演手记[A].石挥.石挥谈艺录:雾海夜航[C].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195.
[29]张炼红.历练与担当:新中国旧戏改造中的妇女形象及其文化政治[J].上海戏剧,2011(8).
[30]李翰祥.影海生涯:三十年细说从头[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411.
[31]石挥.一年之计在于春[A].石挥.石挥谈艺录:雾海夜航[C].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233.
[3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编年纪事(制片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58-159.
[33]毕克伟.像革命者一样演戏:1949—1952年间的石挥、文华影业公司和私营电影制片厂[A].周杰荣,毕克伟.胜利的困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初岁月[C].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