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沈 珉,杨柳,牧菁.赛博空间的非遗传播——媒介环境传播学视阈下的思考[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0,(01):9-15.
 Shen Min & Yang Liumujing.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mmunication in Cyber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Environment Communication[J].FUTURE COMMUNICATION,2020,(01):9-15.
点击复制

赛博空间的非遗传播——媒介环境传播学视阈下的思考()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20年01期
页码:
9-15
栏目:
媒介与社会
出版日期:
2020-02-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mmunication in Cyber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Environment Communication
文章编号:
1008-6552(2020)01-0009-07
作者:
沈 珉杨柳牧菁
浙江工商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Author(s):
Shen Min & Yang Liumujing
关键词:
赛博空间 非遗传播 媒介环境传播学
分类号:
G206.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理解下的非遗传播习惯于将非遗视为传播客体,将网络视为传播的通道与媒介。媒介环境传播学理论视阈下分析更能体现赛博空间与非遗传播的适配性:赛博空间的组织模拟了非遗的社区与群体的存在方式; 其开放与自由保证了非遗的“本真性”的延续; 而其互动的特征也保证了非遗的“流动性”。现实中的非遗经过投射、模拟与表征,在赛博空间得到演绎。但赛博空间的技术特征也易于歪曲非遗的本真性。将赛博空间视为传播媒介,非遗传播仍需警惕真实与虚拟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荷]西斯?J?哈姆林克.赛博空间伦理学[M].李世新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张耕云.数字媒介与艺术论析——后媒介文化语境中的艺术理论问题[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
[3][美]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M].黄典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5.
[4]妮科尔?德万德雷.反思超连接时代的人类境况[A].[英]卢恰诺?弗洛里迪.在线生活宣言:超连接时代的人类[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257.
[5]Don Ihde.Bodies in Techology[M].Minnesot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2.
[6]孙玮.赛博人——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J].新闻记者,2018(6).
[7]屈可馨.后现代主义下游戏赛博空间中的角色研究——以“王者荣耀”为例[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0).
[8]康修机,郑再仙.电子游戏产品中民俗现象的应用[J].设计,2014(10).
[9]佚名.《寻仙》手游融合非遗民俗文化,举办非遗直播[EB/OL].(2017-08-07)[2019-05-17]https://www.colabug.com/890446.html.
[10]Bronner,Simon J.Explaining traditions:Folk behavior in modern culture On the Internet as a Folk System[M]. Kentucky: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2011:401.
[11][美]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郑熙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7.
[12][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M].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13][丹]扎哈维.主体性和自身性[M].蔡文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4]Haraway Donna.A Cyborg Manifesto[M].New York:Routledbe,1991:150.
[15]扬尼斯?劳瑞斯.重构和重塑数字时代的民主与生命观[A].[英]卢恰诺?弗洛里迪.在线生活宣言:超连接时代的人类[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167-168.
[16]刘晓龙.赛博空间中的信息异化[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7.
[17][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8.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中国近代书刊形态变迁研究”(16FXW006),2018杭州市文化精品扶持工程项目“时空重设——当下非遗传播的新思考”(杭州市市宣〔2018〕17号文)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沈珉,女,教授,博士。杨柳牧菁,女,硕士研究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