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苏东晓.共同文化与本土经验中的科幻审美——基于电影《流浪地球》的情感结构分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5):102-106.
点击复制

共同文化与本土经验中的科幻审美——基于电影《流浪地球》的情感结构分析()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9年05期
页码:
102-106
栏目:
影视艺术
出版日期:
2019-10-31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1008-6552(2019)05-0102-05
作者:
苏东晓
浙江传媒学院 文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Author(s):
-
关键词:
流浪地球 科幻审美 惊颤 悲欣交集 革命与乡愁
分类号:
J905.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电影《流浪地球》是一则民族寓言,它所开启的并不是西方科幻正统里所显现的精英式的、现代性批判的科幻审美,而是面对现代性历程中的西方压迫及“自由”困境,用一个充满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自信的拯救地球的科幻故事,投射了当代中国社会基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抵抗与反思。该影片的科幻审美既有世界审美现代性中共有的“惊颤”,又直观呈现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悲欣交集”的情感结构,同时还是一种“革命”与“乡愁”相伴生的乌托邦愿景和象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M].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
[2][英]亚当·罗伯茨.科幻小说史[M].马小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
[3][意]葛兰西.论文学[M].吕同六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47-149.
[4]王杰.中国悲人文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关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一项研究[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8(2).
[5]陈奇佳.自由之病:伊格尔顿的悲剧观念[J].文学评论,2018(4).
[6][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2.
[7]胡明.胡适传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7.
[8]曹锦清.民权与国族——孙中山文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90-95.
[9]王杰.乡愁乌托邦:乌托邦的中国形式及其审美表达[J].探索与争鸣,2016(11).
[10][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523.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子课题“当代美学问题与批评形态研究”(15ZDB02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苏东晓,女,副教授,文学博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