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李黎明.论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批评中的“作者论批评”[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5):78-88.
点击复制

论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批评中的“作者论批评”()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9年05期
页码:
78-88
栏目:
建国70 周年电影研究
出版日期:
2019-10-31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1008-6552(2019)05-0078-11
作者:
李黎明
北京大学 艺术学院,北京,100871
Author(s):
-
关键词:
“作者论” “作者论批评” “体制内作者”
分类号:
J90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作者论”作为电影理论中的经典理论之一,影响了整个世界电影的进程以及电影批评的发展。“作者论”的理论并非只有一种,而是涵盖了“各门各派”的理论主张。“作者论”的发展历程不长,但争论不休,对电影在生产、创作以及世人看待电影的观念与方式方面的影响都颇为深远。作者论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影响中国电影的学术氛围,新浪潮主将弗朗索瓦·特吕弗提出的“作者策略”(la Politique des Auteurs)、美国影评人安德鲁·萨里斯提出的“导演作者论”(Auteur Theory)、英国结构主义理论家彼得·沃伦提出的“结构主义作者论”几乎在同一时间涌入中国,其中特吕弗的“作者策略”与萨里斯的“导演作者论”对中国电影的创作与批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下,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电影业也开始出现许多不再以导演为中心、为影片的第一作者的案例,“作者论”似乎正在被消解; 另一方面,电影作者的概念似乎又正在被强化,被当做“传统电影的救世主”而出现。在中国电影批评的新语境下,对作者论的重新整理会迸发出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丽平.“作者论”的源与流[J].太原大学学报,2013(3).
[2][法]安托万·德·巴克,塞尔日·杜比亚纳.弗朗索瓦·特吕弗[M].单万里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3.
[3][法]弗朗索瓦·特吕弗.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J].黎贊光,崔君衍译.世界电影,1987(6).
[4]杨远婴主编.电影理论读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231.
[5]Andrew,S.Notes On The Auteur Theory In 1962.Film Culture,1962:(27).
[6]Peter,W.Signs and Meaning in the Cinema.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2.
[7]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6-10.
[8][英]保罗·沃森.关于电影作者身份[J].犁耜译.世界电影,2010(6).
[9]肖怀德.中国电影制片管理机制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2.
[10]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54.
[11]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
[12]胡克.现代电影理论在中国[J].当代电影,1995(2).
[13]陈犀禾.论影视批评的方法和类型[J].当代电影,2002(4).
[14]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9.
[15]陆川.体制中的作者:新好莱坞背景下的科波拉研究[D].北京:北京电影学院,1998.
[16]王佳泉.中国“文人电影”与欧美“作者电影”[J].北华大学学报,2004(5).
[17]李骏.从《四百击》到《狼图腾》:再论作者电影[J].美与时代,2015(3).
[18]陈晓云,李卉.作者底色下的风格转向[J].当代电影,2016(10).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李黎明,男,硕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