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蒲永玲.文学期刊与新世纪文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4):30-37.
点击复制

文学期刊与新世纪文学:历史、现状与未来()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8年04期
页码:
30-37
栏目:
媒介文化与批评
出版日期:
2018-08-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1008-6552(2018)04-0030-08
作者:
蒲永玲
浙江传媒学院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Author(s):
-
关键词:
文学期刊 新世纪文学 “小众化” “大众化” “数字化”
分类号:
I2-1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文学期刊既是文学作品的载体,也是文学作品的传播媒介。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进程中,文学期刊作为文学传媒的主力军诚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21世纪之后,文学期刊由于受到影视传媒、网络传媒以及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包括微信、公众号)的强势冲击,其影响力虽然有所弱化,但是文学期刊作为原创作品的传播平台以及影视作品的资源库,其快捷性、源发性、权威性及经典性依然是无可替代、无法抹杀的。考察新世纪文学,文学期刊依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也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场域。置于新世纪文化语境下的文学期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文学期刊的“小众化”危机; 二是文学期刊的“大众化”策略; 三是文学期刊的“数字化”生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2.
[2]孙燕君,康建中等.期刊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邵燕君.新世纪文学脉象[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14.
[4]茅盾.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同志的讲话[J].人民文学,1978(1).
[5]陈晓明.文化溃败时代的馈赠[J].艺术广角,1993(4).
[6]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39.
[7]钟琛.当代文学与媒介神话——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媒介文学事件”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42.
[8]张允若.关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J].国际新闻报,2002(1).
[9][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4.
[10][美]J·希利斯·米勒.论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J].当代外国文学,1998(1).
[11][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66.
[12]Mark Poster, The mode of information, Polity Pressinassoiation with BasilBlackwell, 1990, p1.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张邦卫 郑朝霞.媒介化与新世纪文学传播方式的转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3):66.
[2]胡友峰.文学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生态[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4):21.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广电总局项目“基于网络视频的影视剧传播机制研究”(2014027)、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及引导机制研究”(17NDJC187YB)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蒲永玲,女,实验师。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