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2.
[2]孙燕君,康建中等.期刊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邵燕君.新世纪文学脉象[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14.
[4]茅盾.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同志的讲话[J].人民文学,1978(1).
[5]陈晓明.文化溃败时代的馈赠[J].艺术广角,1993(4).
[6]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39.
[7]钟琛.当代文学与媒介神话——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媒介文学事件”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42.
[8]张允若.关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J].国际新闻报,2002(1).
[9][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4.
[10][美]J·希利斯·米勒.论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J].当代外国文学,1998(1).
[11][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66.
[12]Mark Poster, The mode of information, Polity Pressinassoiation with BasilBlackwell, 1990, p1.
[1]张邦卫 郑朝霞.媒介化与新世纪文学传播方式的转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3):66.
[2]胡友峰.文学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生态[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