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陆朦朦,方爱华.书影联动现象中媒介间性的特征及其实现的可能[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04):65-70.
点击复制

书影联动现象中媒介间性的特征及其实现的可能()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7年04期
页码:
65-70
栏目:
新媒体与媒介融
出版日期:
2017-08-1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文章编号:
1008-6552(2017)04-0065-06
作者:
陆朦朦方爱华
武汉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Author(s):
-
关键词:
书影联动 媒介间性 协作叙事 IP
分类号:
G23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文章将图书出版与影视创作互动融合的现象称为“书影联动”,尝试用媒介间性理论解读书影联动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并从媒介主体维度探讨媒介间性实现的三种可行方式。书影联动本质上是文本媒介与影视媒介的协作叙事,遵循互为传播、互补增生、互竞共生的媒介间性规律。书影联动中的参与主体——媒介作品创作者、媒介组织、媒介受众所呈现出的主体间性,使书影联动的媒介间性特征突破单纯的“物理性”关联,实现更为深入交融的“软连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Jensen K B,ed.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Philosophy[A].Jensen K B. Intermediality[C].John Wiley & Sons, Inc. 2016:1-12.
[2]黄鸣奋.媒体间性:数码时代的艺术探索[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4(4):1-6.
[3]王振铎,刘双红.媒介间性论之一证——从媒介互补增生规律看影视文本互动中编辑遇到的新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24-128.
[4]Herkman J,ed.Intermediality and media change[M].Tampere University Press,2012:12.
[5]张玲玲.媒介间性理论:理解媒介融合的另一个维度[J].新闻界,2016(1):12-18.
[6]Rajewsky I. Intermediality, intertextuality, and remediation: a literary perspective on intermediality[J]. Intermediality: History and Theory of the Arts, Literature and Technologies, 2005(6): 43-64.
[7]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54-255.
[8]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71.
[9]吴俊.“大媒体”融合 全链条开发——《爸爸去哪儿》IP产业链独家盘点[J].新闻传播,2015(13):21-24.
[10]段乐川.论编辑活动的“媒介间性”特征[J].出版科学,2012(2):26-28.
[11]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304.
[12]严兰青.主体间性视野下我国媒介生态系统的现状[J].新闻知识,2010(4):62-64.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陆朦朦,女,硕士生。(武汉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方爱华,男,博士生。(武汉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7-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