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眉批本文库(中篇小说卷)[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47.
[2]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2).
[3]程光炜.茅盾建国后的文艺理论和批评[J].南都学刊,2004(1).
[4]茅盾,韦韬.茅盾回忆录(下)[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193.
[5]茅盾.茅盾文艺评论集(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873.
[6]李鸿然.茅盾,民族文学的朋友与导师[J].民族文学,2008(z1).
[7]茅盾.读书杂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56-57.
[8]玛拉沁夫.想念青春[N].文艺报,1996-1-26.
[9]茅盾.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眉批本文库(长篇小说卷2)[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29.
[10]杨守森.小说大师与文化部长——茅盾建国后的心态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6).
[11]石湾.《草原烽火》的诞生[N].中华读书报,2010-3-10.
[12]王本朝.文学风格:茅盾当代文学批评的美学底线[J].文艺争鸣,2015(8).
[13]茅盾.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眉批本文库(诗歌卷)[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5.
[14]周兴华.“我”与“我们”:茅盾作家论的意义标志[J].文学评论,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