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汇莹. 碎片化监督:转机与危机[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7): 108-110.
[2]俞可平. 治理与善治引论[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9(5): 37-41.
[3]王绍光. 中国政府治理水平的国际比较[J]. 比较, 2003(9): 133-134.
[4]李友梅,肖瑛,黄晓春.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4): 125-139.
[5]潘忠党. 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J]. 传播与社会学刊, 2009(6)序言: 1-16.
[6]李智. 互联网时代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态势——基于传媒公共性的考察[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2(2): 113-116.
[7]童兵.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解析[J]. 新闻爱好者, 2008(3): 17-19.
[8]蔡雯. “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J]. 国际新闻界, 2004(1): 30-34.
[9]蔡雯,郭翠玲. 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试析西方国家新闻传播正在发生的变化[J]. 新闻记者, 2008(8): 17-19.
[10]曾伟. 公共新闻:一种公共领域的新阐释[J]. 新闻知识, 2006(1): 22-24.
[11]任鹏. “公共新闻”在中国的发展初探[J]. 青年记者, 2009(7中): 22-23.
[12]张涛甫,童兵. 当代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动力分析[J]. 现代传播, 2007(3): 38-40.
[1].隐性采访:舆论监督的特殊手段[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3):87.
[2]袁靖华.论新闻媒介发挥正义效用的基本条件与伦理要求①[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4):3.
[3]廖卫民.群体性事件爆发机制与舆论监督时机选择——基于核物理理论的一种对比分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5):1.
[4]王勇,阮拥军.部分干部应对舆论监督失当的问题及对策[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4):12.
[5]王 勇,宋 梅,宋 欣.事前舆论监督:防腐反腐的路径选择[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