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J].时务报,1896(1).
[2]袁子超.民国时期“读报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3.
[3]章炳麟.实学报叙[J].实学报,1897(1):5.
[4]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J].新民丛报,1902(17).
[5]时报报馆.时报发刊例[J].新民丛报,1903(44、45号合本):3.
[6]徐宝璜.新闻学大意[J].东方杂志,1918(第15卷第10号):91.
[7][英]约翰·托什.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M].吴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8.
[8][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序言3.
[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4.
[10]刘俊.“大跃进”时期《人民日报》新闻图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11]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12.
[12]罗哲宇.伦理重建与当代中国新闻报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13]王爱敏等.论传统媒体对重大灾害报道的突破性发展——以《人民日报》对唐山和汶川地震报道为例[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4); 陈戈琳.我国灾难报道中灾民形象研究——以《人民日报》的地震报道为例[D].湘潭大学,2014.
[14]新浪新闻中心.《人民日报》中的家·国[EB/OL].http://news.sina.com.cn/c/z/rmrbjg/(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