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鸿隽.《科学》三十五年回顾[J].科学,1951(增刊号):1-3.
[2]陈首,任元彪.《科学》的科学——对《科学》的科学启蒙含义的考察[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22增刊):12-32.
[3]社员.发刊词[J].科学,1915(1):3-7.
[4]樊洪业,张久春.任鸿隽文存——科学救国之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716-720.
[5]社员.例言[J].科学,1915(1):1-2.
[6]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第1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09.
[7]严复.严复集(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358.
[8]任鸿隽.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J].科学,1915(1):8-13.
[9]任鸿隽.发展科学之又一法[J].科学,1922(6):521-524.
[10]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J].现代评论,1926(4):3-11.
[11]任鸿隽.科学精神论[J].科学,1916(1):1-8.
[12]唐建光.百年清华的中国年轮[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240.
[13]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2卷)[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541.
[14]梁启超.少年中国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9.
[15]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218.
[16]缪克构.报纸版面语言探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8.
[17]张孟闻.《科学》的前三十年[J].编辑学刊,1986(4):43-45.
[18]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6.
[19]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9.
[20][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M].雷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