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33-134.
[2]陈独秀.敬告青年[J].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1954年影印本.
[3]王桂妹.文学与启蒙:《新青年》与新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9.
[4]谢天振,査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0-11.
[5]潘艳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M].济南:齐鲁书社,2008:102.
[6]黄悦,宋长宏.20世纪中国文学史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5.
[7]钱理群,吴福辉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29.
[8]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J].新青年(第五卷第一号),1918年影印本.
[9]孔庆茂.林纤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119.
[10]钱玄同.通讯[J].新青年(第三卷第六号),1917年影印本.
[11]周作人.酋长·译后记[J].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1918年影印本.
[12]周作人.通讯[J].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1918年影印本.
[13]刘全福.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周作人先生早期翻译活动综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1).
[14]陈嘏.春潮·译者按[EB/OL].2011-11-2.http://txt.rain8.com/txtzg/8134.htm,2015-5-27.
[15]薛琪瑛.意中人·译者识[EB/OL].2011-11-2.http://txt.rain8.com/txtzg/8134.htm,2015-5-27.
[16]胡适.决斗·译者记[EB/OL].2013-12-19.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306124303&uk=35423561081916,2015-5-27.
[17]胡适.答TFC[J].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号),1919年影印本.
[18]胡适.易卜生主义[J].新青年(第四卷第六号),1954年影印本.
[19]周作人.齿痛·译后记[J].新青年(第七卷第一号),1919年影印本.
[20]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A].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10.
[1]张连义.共和国家理想与《新青年》的启蒙[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0,(05):98.
Zhang Lianyi.The Ideal of Republic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New Youth[J].FUTURE COMMUNICATION,2020,(0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