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陈彩林.“独语”与“公仇” ——论鲁迅的精神气质与中国现代传媒的生命力[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01):31-37.
点击复制

“独语”与“公仇” ——论鲁迅的精神气质与中国现代传媒的生命力()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6年01期
页码:
31-37
栏目:
政治传播研究
出版日期:
2016-02-29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作者:
陈彩林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537000
Author(s):
-
关键词:
鲁迅 精神性存在 中国现代传媒 生命力
分类号:
I210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鲁迅的创作既渗透着“独语”的精神气质,也同时贯注着“公仇”的精神气质,二者与中国现代传媒有着分不开的血缘关系。当他“独语”的时候,我们往往能于其中体验到愤怒乃至痛苦到极致的“公仇”情绪; 而当他置身满是敌意的“公仇”的时候,又往往激发出他灵魂深处的“独语”。向内的“独语”实质是一种以极具拒绝性、封闭性的方式打开通向整个世界通道的极致的生命艺术,最终反而转化成了被广泛接受的“众语”; 向外的“公仇”实质是借助现代传媒的公共舆论导向功能向国人展开以正视听的真理辩护与传播。二者既凸显出鲁迅最具特质的精神性存在、思想最深刻的部位与最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也同时为中国现代传媒构筑了最具思想穿透力与持久艺术魅力的传播生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45.
[2]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68.
[3]孙玉石.《野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4]曹聚仁.文坛五十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8.
[5]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6:398.
[6]刘江凯.独语的,世界的——鲁迅《野草》英语接受的启示[J].文艺争鸣,2012(6).
[7]解洪祥.中国现代文学精神[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84.
[8]李长之.鲁迅批判[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43.
[9]田中阳.双轮:本土与现代[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63.
[10]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3.
[11]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35.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陈彩林,男,文学博士,博士后(在站)。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