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 北京:人民文学岀版社,1983:91. [2][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M].辛未艾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88. [3][德]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 石冲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52.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诗学[M]. 陈中敏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3. [5]鲁迅.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A]. 鲁迅全集(第 1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03. [6]刘利. 中国古代悲剧意识及其文化根源[J]. 美苑,2008(3). [7]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 济南:齐鲁书社,1997:188. [8]王国维.《红楼梦》评论[A]. 张国星. 胡适 鲁迅 王国维解读《红楼梦》[C]. 沈阳:辽海出版社,2010:133-135. [9][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 李长俊译.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2. [10]朱光潜. 朱光潜全集(第2卷)[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426,427. [11][德]阿多诺.美学理论[M]. 王柯平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44. [12]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6-316. [13]王富仁.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J].江苏社会科学,2001(2). [14][西班牙]乌纳穆诺. 生命的悲剧意识[M ]. 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19-20. [15]成穷. 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69. [16]侯外庐等. 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10. [17]陆永品.论庄、骚并称的文化现象[J]. 河北大学学报,1994(3):36-46. [18]闻黎明,侯菊坤. 闻一多年谱长编 [Z].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748- 749. [19]王振民. 庄子悲剧意识研究述评[J]. 安徽文学, 2008( 6). [20]陈鼓应. 老庄新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25. [21]刘利. 中国古代悲剧意识及其文化根源[J]. 美苑,2008(3). [22]刘小玲. 从“临川四梦”看汤显祖的困境意识及其悲剧精神[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 [23]刘鹗. 老残游记[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自序. [24]叶朗.《红楼梦》的意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25]袁行霈,黄霖等. 中国文学史(第4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0. [26]向芃.人生悲剧的三重验证——兼及脂批对《红楼梦》悲剧主题的揭示[J].晋中学院学报,2007(12). [27]杨庙平. 文化悲剧:《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新境界[J].红楼梦学刊,2007(3). [28]罗荣渠. 从“西化”到现代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58. [29][美] 克鲁克洪等. 文化与个人 [M]. 高佳等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6. [30][美] 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 [M]. 张燕等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45. [31][德]舍勒. 论悲剧性现象[A]. 舍勒.哲学人类学[C]. 罗悌伦等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5,105. [32]彭毅力.略论《红楼梦》中性别文化的旨趣[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5). [33][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A]. 孙周兴译.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C].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463-480. [34]楼霏. 论贾宝玉的女儿观 [J]. 红楼梦学刊,1995(3). [35]陈维昭. 红学与二十世纪学术思想[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242. [36]胡适. 《红楼梦》考证(改定稿)[A]. 张国星. 胡适 鲁迅 王国维解读《红楼梦》[C]. 沈阳:辽海出版社,2010:27. [37]羽白.贾宝玉致高鹗的抗议书[N]. 新民报日刊,194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