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杰伟,张潇潇.媒体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9. [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4. [3]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42. [4]哈罗德·伊尼斯.变化中的时间观念[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35. [5]卞冬磊,张稀颖.媒介时间的来临:对传播媒介塑造的时间观念之起源、形成与特征的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1):32-42. [6]刘奔.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时—空特性初探[J].哲学研究,1991(10):3-10. [7]奥维·洛夫格伦,乔纳森·弗雷克曼.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M].赵丙祥,罗杨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 [8]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陈允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9]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 [10]邵培仁,黄庆.媒介时间论——针对媒介时间观念的研究[J].当代传播,2009(3): 21-24. [11]喻国明,吴文汐,许子豪.在多维空间的解析中把握媒介接触时间——关于媒介注意力测量新范式的探讨[J].现代传播,2010(10):12-16. [12]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 [13]吕新雨.解读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J].读书,2003(1):90-96. [14]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M].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17. [15]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65. [16]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86. [17]陈力丹,毛湛文.时空紧张感:新媒体影响生活的另一种后果[J].新闻记者,2014(1): 66-71. [18]厄里.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社会学[A].布赖恩·特纳.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第二版)[C].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09. [19]齐鹏.新感性:虚拟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8. [20]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赵乾坤,周宝曜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1. [21]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270. [22]景天魁等.时空社会学:理论和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7. [23]张磊.互联网环境下的电视剧消费[J].青年记者,2015(1):55-56. [24]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2. [25]尼古拉斯·卡尔.浅薄[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32. [26]雷蔚真,何睿.浅析移动媒体环境对社会时间的影响[J].国际新闻界,2010(3):84-89. [27]景天魁.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9(6):54-66. [28]单波,王冰.媒介即控制及其理论想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2):41-49. [29]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30]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4.
[1]马妍妍.社会化进程中媒介时间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5):20.
[2]翟志远.媒介时间的文化偏向与社会反思[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1):12.
[3]陈涛.都市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出租车司机掠“影”[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01):82.
[4]陆佳佳,安 宁.都市,抑或乡土?—— 《都市风光》中的现代性追问与作者性指认[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23,(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