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江素珍.网络围观转向网络民主的可能性路径研究——基于围观的社会心理学视角[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5):69-76.
点击复制

网络围观转向网络民主的可能性路径研究——基于围观的社会心理学视角()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5年05期
页码:
69-76
栏目:
媒介与社会
出版日期:
2015-11-18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作者:
江素珍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310012
Author(s):
-
关键词:
网络围观 网络民主 围观心理 话语协商
分类号:
B84
DOI:
-
文献标志码:
-
摘要:
网络围观通常被视为网络暴力的一种形式,但实际上网络围观也存在着某种转化的可能性。本文在“网络围观”和“网络民主”这对概念之间建立一种关联性,将网络围观视为网民自发形成的,在网络空间内对突发社会事件的群聚行为,这是一种虚拟的在场行为,语言成为这一网络行动的展开逻辑,但是引发语言行为更为深层的逻辑是个体或群体的围观动机与围观心理,不同的围观动机与围观心理可以引发不同类型的围观行为。文章采用深度访谈辅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对网民的围观行为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并以此为基点,从提升网民媒介素养的角度探讨网络围观转向网络民主的可能性路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林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 吴生华.“围观时代”的新闻价值判断[J].新闻实践,2011(5):63-64.
[3] 静恩英.网络围观的界定及特征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16):64-66.
[4] 乔莉萍,刘慧卿.如何使网络围观现象发挥积极作用[J].传媒观察,2011(8):11-13.
[5] 王怡红.围观研究初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8):5-27.
[6] 田野.论网络围观的伦理困境及其规制[J].求索,2013(5):247-249.
[7] [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3.
[8] 陈丹青.围观与民主的距离[N].新民周刊,2011-07-15.
[9] 汤喆峰.网络参与对民主化的负面影响[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5(2):11-17.
[10] 许鑫.网络公众参与:机制、局限与意义——基于三个网络公共事件的比较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2):44-52.
[11] 石义彬,熊慧,彭彪.文化身份认同演变的历史与现状分析[A].罗以澄,张金海.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卷)[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88.
[12]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0.
[13] 孙燕.“占领奥巴马”事件的网民围观现象[J].传媒观察,2012(6):16-18.
[14] [德]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47.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王润.互联网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及其限度[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04):59.

备注/Memo

备注/Memo:
-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