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付玉辉.论移动互联网微传播的双重召唤结构和偏向叠加效应[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3):8-9.
 Fu Yuhui.Study on Dual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and Bias Laminated Effect of Mobile Internet Microcommunication[J].FUTURE COMMUNICATION,2015,(03):8-9.
点击复制

论移动互联网微传播的双重召唤结构和偏向叠加效应()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5年03期
页码:
8-9
栏目:
新媒体与媒介融合(栏目主持:曾一果)
出版日期:
2015-08-19

文章信息/Info

Title:
Study on Dual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and Bias Laminated Effect of Mobile Internet Microcommunication
作者:
付玉辉
中国传媒大学 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北京,100000
Author(s):
Fu Yuhui
关键词:
微传播 微治理 移动互联网 双重召唤结构 偏向叠加效应
分类号:
G206.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方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互联网社会化新媒体融合传播形态。自2009年8月以来至2015年,以微博、微信为主体的中国互联网社会化新媒体微传播已经走过了十余年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在以3G/4G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传播阶段,作为中国新媒体传播发展史的主流形态,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微传播形态可以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媒体传播样本。文章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对微博传播所具有的双重召唤结构、偏向叠加效应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认为微博所引发的微内容、微传播、微偏向、微结构、微媒体等融合传播现象为新媒体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2][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乔江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82.
[3]朱立元.略论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J].学术月刊,1988(8):43.
[4][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 王寅丽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2.
[5][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 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译者序言:IX.
[6][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 陈德民,叶晓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51.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付玉辉,男,高级编辑,特约研究员,传播学博士、博士后。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