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宫小昀.香港和大陆喜剧电影中“衰男”形象的流变与解析[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2):95-101.
点击复制

香港和大陆喜剧电影中“衰男”形象的流变与解析()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5年02期
页码:
95-101
栏目:
“华莱坞”电影研究
出版日期:
2015-04-3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作者:
宫小昀
上海大学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200072
Author(s):
-
关键词:
香港和大陆喜剧电影 “衰男”形象 流变过程 缘由解析
分类号:
J905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首先对上世纪70年代后的香港及80年代后的大陆喜剧电影中每一阶段代表性的“衰男”银幕形象的发展历程做出简要梳理和区域性对比,探究“衰男”银幕形象在两地的演变过程及相互关联; 其次,分析和解释两地多年以来“衰男”银幕形象层出不穷与吸引眼球的几方面原因,即在社会变动或转型过程中部分观众受挫心理的“脱敏”需要,以及后现代思潮中碎片化等思维方式和女权主义崛起与之具有某些契合之处等。同时,提出了对今后该类影片形象塑造的希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46、138.
[2]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94.
[3]杨新宇.陈强陈佩斯父子喜剧片散论[J].电影创作,2000(04).
[4]赵涛.狂欢与落寞: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文化审视[J].电影评介,2008(20).
[5]冯国翼.人到中年的文化回归——第六代导演创作转型的缘由[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1).
[6]黄宝富.后现代语境中喜剧形式的现代性诉求——电影《斗牛》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2).
[7]吕武平等.心理门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297.
[8]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2.
[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8.
[10]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4—35.
[11][法]居伊·德波.奇观社会[A].吴琼.视觉文化的奇观[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60.
[12][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M].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3.
[13][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57—359.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宫小昀,女,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