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彭毅力.略论《红楼梦》中性别文化的旨趣[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5):85.
点击复制

略论《红楼梦》中性别文化的旨趣()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4年05期
页码:
85
栏目:
文学研究
出版日期:
2014-10-31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作者:
彭毅力;
Author(s):
-
关键词:
《红楼梦》性别文化“崇阴”观念审美化生存
分类号:
I207.411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红楼梦》所彰显的性别文化,延续了先秦时期《归藏易》、《道德经》一系的“崇阴”观念,但注入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兴价值观内容,开显出一种超越世俗名利场的审美化生存方式。《红楼梦》对传统文化的损益,乃至言情、写景,渲染丰富多彩的审美生活内涵,均围绕这一旨趣展开。洞悉该旨趣,“曹学”乃至整个“红学”中的一些难题,将得以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成穷.从《红楼梦》看中国传统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29-31.
[2]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国文化[M]. 北京:中华书局,2007:3-9.
[3][美]克鲁克洪等.文化与个人[M]. 高佳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6.
[4][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 张燕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45.
[5][德]蓝德曼.哲学人类学[M]. 彭富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61.
[6]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外二种)[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25-26..
[7]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3.
[8]杨维增等.周易基础[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83.
[9]冯溪屏,彭毅力.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缘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
[10]魏源.老子本义[A].诸子集成(第3卷)[C].长沙:岳麓书社,1996.
[11]徐子余.论贾宝玉性格的独特性及其审美价值[J]. 红楼梦学刊,1985(1).
[1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 济南:齐鲁书社,1997:181.
[13]杜微.《红楼梦》谈情大旨的美学价值[J].红楼梦学刊,1998(2).
[14]蔡义江等. 红楼梦六家谈[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138.
[15]李希凡.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
[16]孙逊.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J]. 文学评论,1990(4).
[17]黄霖等.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2,299.
[18]孙逊等.红楼梦与金瓶梅[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2.
[19]袁圣时.红楼梦研究[J]. 东方杂志,1948(11).
[20]曦钟.“深得金瓶壸奥”——略谈曹雪芹对《金瓶梅》艺术的借鉴[J]. 求是学刊,1982(4).
[21][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A].孙周兴译.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463-480.
[22]叶世祥.审美救赎论:从“人生的艺术化”到“审美化生存”[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3]胡适,鲁迅,王国维. 解读《红楼梦》[M]. 沈阳:辽海出版社,2010:126-127.
[24]楼霏.论贾宝玉的女儿观[J]. 红楼梦学刊,1995(3).
[25]胡适.《红楼梦》考证(改定稿)[A]. 严云受.胡适论红学[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2-26.
[26]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A].鲁迅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03.
[27]廖可斌. 双重悲剧与《红楼梦》的主题[J]. 红楼梦学刊,1985(4).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彭毅力,女,副教授,硕士。(浙江传媒学院 社会科学部,浙江 杭州,310018)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